任语丁 作品

第1238章 带血的证据(第2页)

“老百姓有权知道钱是怎么花的。”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只有信息公开透明,才能减少腐败空间,增强政府公信力。”

这一建议得到了广泛支持,并迅速在多个试点县市推广。例如,在青海黄南州同仁县,当地通过“阳光政务”平台公示了全县36个扶贫项目进展,群众可随时查询资金流向,极大提升了满意度。

与此同时,朱远航还推动建立了“群众监督员”制度。每个行政村选出1-2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或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定期检查村级事务,并向乡镇党委汇报。

“以前总觉得监督是上级的事,现在发现,群众才是最有力的监督者。′歆+捖^夲`鰰?栈. .更¢芯*最.快/”一位担任监督员的藏族老支书感慨道。

这些举措初见成效,但朱远航深知,治

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开始思考如何将经验上升为制度,形成可持续的治理模式。

有一次,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年轻干部提问:“朱主任,我们在推进治理创新过程中,常常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懂双语、熟悉本地文化的干部更少,怎么办?”

朱远航回答:“这个问题很现实。我的建议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比如通过‘千名乡村治理骨干培养计划’,选拔优秀青年到内地高校进修;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吸引退休教师、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者等群体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云南怒江州福贡县,有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利用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山货,带动了全村增收。后来,村里推选他担任村委会副主任,专门负责产业发展。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座谈会结束后,那位干部专门找到朱远航:“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开会、发文件,现在才知道,治理其实是一种服务,一种责任。”

朱远航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自然会信任你。”

夜幕降临,朱远航坐在宾馆窗前,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雪山,思绪万千。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但他也更加坚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不是权力的集中,而是人心的凝聚。

他打开笔记本,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群众成为主角。”

月光洒在纸页上,映出一行清晰的字迹,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调研工作仍在继续,朱远航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相信,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治理现代化的道路,终将越走越宽广。

朱远航的调研行程紧锣密鼓,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坚持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在西北民族地区的第二站,他来到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玛多县。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氧气稀薄,气候恶劣,常年风雪交加。

“这里的条件太艰苦了。”随行的一位年轻研究员忍不住感叹,“别说群众了,连我们这些来调研的人都觉得吃不消。”

朱远航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防寒服,然后深吸一口气,带领团队踏上了前往牧区的道路。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名叫扎西沟的牧民定居点。由于地处偏远,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通信信号微弱,交通极为不便。朱远航一行人乘坐越野车颠簸了近四个小时,才终于抵达目的地。

刚一下车,冷风便扑面而来,夹杂着细碎的雪花。几位牧民早已等候多时,热情地将他们迎入帐篷。朱远航脱下厚重的羽绒服,露出里面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衬衫??那是他在基层调研时常穿的衣服,既朴素又实用。

“你们从北京来?”一位年长的牧民用藏语问道,眼神中带着些许好奇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