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笔记 作品

第448章 接受不确定性中的内在自由

人类普遍体验着痛苦,其根源深藏于对自我认知和外部现实的僵化执着之中。我们往往将头脑中涌现的每一个想法视为无可辩驳的真理,将主观感受等同于客观事实本身。这种认知的固化过程自然催生内在冲突——人们因执着于自己的“正确”立场,不仅难以真正理解他人,更在不断强化自我防卫的痛苦循环中挣扎。更深一层的痛苦则根植于对永恒不变的虚妄追求。无论是企求快乐永续,还是奢望避免所有不适,皆是罔顾变化是生命恒定法则的基本真谛。当生活进程无可避免地偏离了“理应如此”的预设轨道,个体的无力感与失望便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面对痛苦与执念的深潭,一种根本的解脱之道在于自觉培育认知上的谦逊态度。其核心在于保持开放心态:随时愿意承认自身观察的局限性和可能的失误。此心态并非自我矮化,而是对自己所知有限性的一种清醒觉知。它使我们不再因需要证明自身的正确性而消耗巨大能量,转而将心力投入理解不同的视角并持续学习。认知谦逊自然延伸出对我们心念内容的审辨力。我们无需不加辨识地接受或认同每一个闯入意识的想法。观察到想法仅仅是思维过程中短暂的精神现象,它们并不必然等同于实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物。这构成了精神自由的根基——当面对强烈的负面念头如自我贬低或愤怒时,能够保持观察者的距离而不被其完全吞噬,甚至赋予它们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