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韬光养晦,十年发育!蜜月期结束,南巡!
“漂亮国和他的小弟们也给了我们丰厚的回报,一个是与龙国签订的最惠国待遇的贸易协
定放宽的贸易管制,让龙国在进出口方面享受到一定的优惠。”
“第二是他们支援并引导本土企业对华进行贸易和投资。”
“这期间最活跃的就是小日子,十年间累计向我们贷款8009亿日元,援建了包括能源、医疗、教育,交通等专案22个。”
——“小日子这么卷的吗?援建专案一个接一个”
——“10亿人口市场,直接一个大礼包送上!”
——“我们国家的国运是第一代龙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换来的”
——“事在人为,不要把先辈们的谋略说成是运气”
——“92年的我看着国家慢慢变好,这一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不是天然有国运,而是团结一心,一分一分的拼出来的国运”
——“弱者才会谈国运,我们能有今天的地位跟国运有毛的关系”
大唐位面。
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与魏征、房玄龄观看天幕。
“魏卿、房卿,你们可看清楚了。”
李世民眉头微皱。
目光凝重地注视着天幕上的画面。
“陛下,这后世之人竟要依附他国才得以发展,实在是......”
魏征欲言又止。
“依附?”
李世民猛地一拍身旁案几。
“朕治下大唐,开创贞观之治,令四方来朝,万国来贺。”
“岂料后世竟沦落至此,要靠他国施舍才能求来生存!”
“陛下息怒。”
房玄龄出言劝解。
“此中曲折,恐非表面这般简单。若论经营之道,这后世之人倒也非无智谋。”
“智谋?堂堂天朝上国,何须如此费尽心机?”
李世民冷哼一声。
“朕当年平定天下,凭的是铁骑横扫,是雄才大略!何曾靠过他人恩赐?”
“陛下说得是。”
魏征拱手道。
“只是如今世事已变,这后世之人怕是身不由己。”
“他们讲什么经济基础,军事科研,与我等那时确是大不相同。”
“哼,朕倒要瞧瞧这些人如何借他国之力而不失国格。”
李世民站起身来负手而立。
“这等仰人鼻息的日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陛下明鉴。”房玄龄道。
“这后世子孙能想出此等权宜之计,想必也是无奈之举。”“观其言辞举止,倒也不似全无主见之辈。”
李世民凝视着天幕。目光深邃。
“且看这些人如何运筹帷幄。若真能令国运昌盛,倒也不失为另一番气象。“只是这等借力的法子,总归不如我大唐靠自身力量来得磊落。”
大清位面。
雍正皇帝与大学士张廷玉、李卫正观看天幕。“后世之人竟能想出如此妙计!”
雍正的目光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以弱势换取生存之机,以退为进,借他人之力而强大自身,此等计谋,当真令人叹服。张廷玉抚须沉思。
“启禀皇上,此等计策虽有屈辱之嫌,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犹如当年康熙帝与俄罗斯谈判《尼布楚条约》,以区域性退让换取百年安宁。”“不错!朕治理国家,最重实效。”
雍正的声音略显激动。
“后世子孙能在如此艰难之境,想出这等借力之法,确实令朕刮目相看。”
“他们懂得韬光养晦,懂得蓄势待发,更懂得以经济为根本。”
“只是这漂亮国···”李卫欲言又止。
“李卫,你莫要拘泥于表象。”雍正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
“朕观这后世子孙,心中自有盘算。”
“他们借他国之力发展经济,就如同朕设立军机处,表面上是与众臣共议国事,实则是为了加强皇权。“
“这其中深意,岂是寻常人能看透的?”“皇上英明。”
张廷玉感慨道。
“这后世之人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此等智慧与胆识,确实非同寻常。”“朕最欣赏的就是这等明白事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