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秘密丶 作品

第151章 古人看大明猛男常遇春!采石矶Solo,就问你怕不怕!

“联早就听祖训,太祖起兵时最重要的就是识人用人。看这天幕中,二十四人里就有汤和、徐达,后来都是开国名将。”

“这哪里是什么分兵南掠,分明是太祖早就想好了退路。”

“臣倒觉得最精彩的是太祖让出三万人马,这一手可真够高明的。”王振摸着下巴。

“郭子兴被赶出来时,怕是做梦也想不到太祖会这般对他。”英宗眯起眼睛。

目光落在天幕上朱元璋的身影上。

“太祖这步棋高啊!让出兵权看似吃亏,实则是给郭子兴戴上了金箍。”“不出三个月,这些人马还不是要回到太祖麾下。”

天幕中的画面渐渐暗淡。英宗仍旧站在原地。

若有所思地望着那一幕幕闪过的景象。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大宋位面。

仁宗皇帝看着天幕中不断闪动的画面。

端起茶盏的手微微发抖。

“朱元璋明明一开始就没有多少兵马,却能在短短时间内扩充到二万人。范卿,你觉得此人用的是什么手段?”

范仲淹轻抚胡须。

“陛下明鉴。臣以为此人深谙‘怀柔’之道。您看他攻下元军营地后,只选汉人入伍,这是要收买人心。”

“再看他对郭子兴,明明有实力,却甘愿做个小弟,这是要收买信任。”“朕倒觉得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忍耐。”

仁宗放下茶盏。神色凝重。

“濠州城中,他明明可以据城自重,却愿意放弃七百家乡子弟。范卿可知这是为何?”

“回陛下,有时候,退一步未必是示弱,而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朱元璋带走的那二十四人,想必都是心腹猛将。”

仁宗站起身。

负手望向天幕中李善长拜见的画面。

“朕记得你曾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

“朱元璋,看似放弃了大权,实则是在细火慢炖。他既然已得李善长相助,下一步会如何行事?”

“陛下容禀,此人能屈能伸,又善于笼络人心。臣观他对郭子兴的态度,恐怕日后天下诸侯,都将被他如此这般···”

仁宗紧紧盯着天幕。

“范卿所言极是。朱元璋此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朕观他这般手段,日后必成大器。“只是不知他能否像朕一样,以仁政治天下?”

“朱元璋明白他必须要顺从“大义”,不能现在就和老丈人开片,因为名义上郭子兴对他有再造之恩,且他手上人马也不少。”

“一旦翻脸朱元璋拥有的一切都可能消失,所以得把刀压下来等一个机会。”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克和县,一个山匪大盗被朱元璋的行事作风吸引前来投奔。”“他走进帐内后第一句话就是我能打,把先锋印给我。”

“老朱有点懵,但见这人身材魁梧,体魄健壮,于是先将其留下,很快他就会知道这个叫常遇春的男人没有吹牛。”

“6月,朱元璋南下渡江,在采石矶的元朝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下没能打进去。”

“这时候只看一条小船载着“猛男常遇春”,顶着激流、冒着箭矢冲到敌人案前。”

“常遇春脚踩矶石一跃而上,左冲右突来回拼杀,如入无人之境。”

“朱元璋趁机指挥军队登陆,元军纷纷溃逃,然后朱元璋乘胜追击拿下了太平城。”

“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其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朱元璋官职最低,也能看出小明王的分化之意。”

“由于这支军队大部分都是被朱元璋所招募的,外加朱元璋平日亲善带兵,身先士卒,所以实际指挥权已经被朱元璋牢牢把握住了。”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给名义上的两个上司办理永久退休。”——“采石矶soLo,就问你怕不怕!”

——“小明王:我要搞分化!朱元璋:你搞,你接着搞[doge]”——“你们官大归大,实权在谁手里心里没点数吗?”

——“都元帅:我有大官!朱元璋:我有军心”

一—“采石矶副本难度极高,常遇春:我按个技能就过了”

——“老丈人走了,剩下两个废物总监,这下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