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官僚体系的巨大财政BUG,补丁程式竟是腐败
“老佛爷息怒。后人不明就里,妄加评论,实在不值得动怒。”
慈禧冷哼一声。
重新坐下。
她那双锐利的眼睛扫过在场众臣。
见他们个个低眉顺眼。
心中更添一份郁结。
她太了解这些臣子了。
他们的沉默。
分明是认同那些指责。
但此刻。
谁又敢说出真话?
“事实上清朝无能是真,但腐败二字却是有难言之隐。”
“因为对于封建王朝而言,腐败是其财政现状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维持政府运作的必要条件。”
“在不少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见,知县高坐于大堂之上,旁边是师爷和书吏,下面站着两排衙役。”
“史料记载清朝县衙办事人员共分四类,分别是幕友(师爷、幕僚等)、书吏、衙役、长随(知县的家属和亲信)。”
“这四类人员一县之内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除了少部分人员薪酬由朝廷支付外,剩余人员薪资吃穿都由知县承担。”
“学术界曾有人做过统计,清朝县衙需要知县承担的人员薪资及办公费用一年高达1400一2000两白银,堪称倒贴打工的鼻祖。”
“官做得越大,耗费越高。”
“作为二品大员的李卫一年开支大概在8000两左右,但清朝官职承继于明朝,官员薪俸极低。”
“二品巡抚一年只有155两薪俸外加155担禄米。”
“咱们简单算一下清朝县令清正廉明不贪不占,全靠朝廷拨款和自身俸禄,那么一年还差100多两银子。
“也就是说哪怕官员拿出自己全年的薪俸,甚至不足以抵消一个月的开销。”
“如果知县不能承担这笔费用,该知县往往会面临抄家流放,妻女强卖为妓的下场。”
“所以清朝县令一到任就只能干三件事,捞钱、捞钱,还是他喵的捞钱。”
“原来清朝官员是负工资打工人”
“不是他们想贪,是不贪就活不下去啊”
“二品大员年薪155两,房租都付不起系列”
“笑死,这不就是现代的35岁职场人吗,工资不够还房贷”
“什么叫制度性腐败,这就是现场教学了”
<!---->
“上班要自带办公用品,还要负责同事工资,这老板太狠了吧”
“不愧是你啊清朝,把打工人压榨到极致。”
“难怪古装剧里县太爷总在收礼,这是在还房贷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对策就是:捞钱!”
“不贪污就要妻女卖掉,这工作压力也太大了”
大明位面。
朱元璋观看完天幕后。
面色阴沉。
他捏紧拳头。
胸中怒火难以抑制。
“荒谬!简直是荒谬至极!”
他厉声说道。
声音中充满愤怒。
“居然把清朝的腐败归咎于我朱元璋定下的薪俸制度?这些后人懂什么!”
朱元璋站起身来。
在殿内来回踱步。
他回想起自己当年定下俸禄制度时的深思熟虑。
“我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定下薪俸标准,就是要让当官的过得简朴,与民同甘共苦
“官员若贪图奢华,必然生出贪念。”
“这些人不明白,俸禄高低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约束和清廉!”
他停下脚步。
望向殿外。继续自语道。“我多少次亲自巡查,严惩贪官污吏。贪腐的根源在于人心不正,不在俸禄多寡。”
“那些说俸禄低就要贪污的,分明是为自己的贪婪找借口!”
想到这里。
朱元璋冷笑一声。
“清朝的官员要是真有骨气,就该以清廉自守。现在倒好,把责任推到我朱元璋头上来了“要我说,他们是缺了铁面无私的决心,少了严刑峻法的约束!”
最后他重重地叹了口气。
“我一生志在整顿吏治,建立廉洁之风:如今却被人这般曲解,真是...”
说到这里。
朱元璋摇了摇头。
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与不甘
“后人啊,后人!你们可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为官之道大清位面。
乾隆帝坐在龙椅上。
凝视着天幕上呈现的画面。眉头渐渐紧锁。
画面中详细分析了清朝官员的俸禄制度。以及这种制度是如何导致官场腐败的。
一个县太爷的合理开支远超过朝廷发放的微薄体禄。这个残酷的现实让他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