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人楠 作品

第220章 灯火如河,历史如诉(第2页)

“一百亿!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金!”他激动地推了推身边的同事,“李老师,你听到没有?这是雪中送炭啊!我们那个关于新型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申报经费几次都因为‘应用前景不明’被搁置,这下‘华夏英才振兴基金’可能就是我们的希望!”

被称作李老师的副教授同样难掩兴奋,他着重听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句评价:

“没错!这说明国家层面极度重视。这笔钱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解燃眉之急,它更可能支持那些需要长期投入、暂时看不到效益但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这位刘光天先生,真是有远见!”

实验室里的一位研究人员则看到了更实际的层面,他的语气充满了感激:“这位刘先生太了不起了!这不仅是为我们提供科研资金,更是对我们科研工作者价值的巨大肯定。

如果能申请到基金资助,我们或许就能购买急需的进口试剂、更新老旧的实验设备,甚至可以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完全是改变了我们的科研环境!”

教研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这位爱国港商的义举,精准地切中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命脉。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刘光天先生远见卓识与家国情怀的由衷敬佩,以及对于未来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为国出力的强烈期待。

而在教学楼和布告栏前,学子们的兴奋点则更为直接地与他们的未来相关。

一个学生指着《光明日报》的标题对同学说:“‘华夏英才振兴基金’!百亿港币!这得支持多少奖学金和助学项目?以后我们是不是有更多机会深造了?”

另一个学生兴奋地补充:“最重要的是,这说明了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学好科学文化,将来一定能大有用武之地!”

一种对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憧憬感,在学子中间迅速弥漫开来。

与此同时,在全国成千上万返城后仍在待业、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知青群体中,工业投资的消息所引发的震动,远非“振奋”二字可以形

在北方某大城市的棚户区,一个低矮的屋子里,几个刚回城不久的青年正围着一台老旧收音机。

收音机信号不算好,夹杂着轻微的杂音,但播音员那铿锵有力的每一个字,都清晰地砸在他们的心坎上。

“二百亿……工业现代化……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化工新材料……”

其中一人喃喃地重复着这些词汇,眼神里充满了渴望。他叫李兴民,在北大荒摸爬滚打了近十年,回城后却只能偶尔打打零工,一身力气无处可使。

“兴民,你听清了吗?是实实在在要建厂子、搞生产的!”旁边的同伴猛地抓住他的胳膊,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二百亿港币!这得盖多少新工厂?需要多少工人?”

屋子里原本沉闷的空气瞬间被点燃了。

另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更文静的青年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分析,声音却也在微微发颤:“不光是直接的生产岗位。社论里说了,还有‘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这意味着需要大量受过教育、能快速学习新知识的青年工人进行培训。我们……我们正合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