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昨夜灰烬,墨毒杀人不见血
江伟的尸首,没有被领回。在那个年代,一个被国家明正典刑、打上反革命烙印的罪犯,是没有资格入土归宗的。
他就像一块被社会剔除的烂肉,最终的归宿,是城郊那片无名无姓的乱葬岗。
江卫国没有去。
他只是在行刑日的第二天,独自一人,走到了村后的山坡上。
他没有选什么风水宝地,只是在一棵歪脖子老松树下,用手,刨了一个小小的土坑。
他坑里什么也没放,没有衣冠,没有牌位。
他只是将那只已经打磨得温润如玉的木燕子,轻轻地,放在了坑底。
然后,他一捧一捧地,将新土掩上。
没有墓碑,没有记号。
仿佛只是埋葬了一段无关紧要的、早已腐朽的过往。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头也不回地,走下了山。
从始至终,他的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表情。
院子里,苏秀云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她没有问,也没有劝。
她只是在江卫国回来后,默默地递上了一盆温热的洗手水。
这个女人,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学会如何与一头沉默的、心中藏着雷霆万钧的猛兽相处。
江伟的死,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村里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
村民们甚至不敢在背后议论,仿佛“江伟”这两个字,连同他父亲那神鬼莫测的手段,都成了一种需要避讳的禁忌。
这个家,似乎终于迎来了它渴望已久的、彻底的安宁。
然而,江卫国的心,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警惕。
他知道,真正的敌人,从来不会用刀枪来杀人。
那致命的毒,往往藏在最温柔的、最看不见的地方。
这份“毒”,在半个月后,悄然而至。送来的是邮递员,一封不是信,而是一份从省城寄来的报纸——《南风窗》。
这份报纸,不是江卫国订的,邮递员也说不清是谁寄的,只说邮费已付,指名道姓要送到江卫国手里。
江卫国展开那张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
在第三版的社会新闻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他看到了一篇署名为“晓秋”的特约通讯稿。
标题是:《光怪陆离,乡野奇闻录之――谁在“制造”神明?》文章的笔法极其高明,它没有指名道姓,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地名和人名。
它只是用一种猎奇而又带着批判性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方某贫困县”的离奇故事。
故事里,有一个“性格暴戾”的乡下老农,偶然间掌握了某种特殊的种植技巧,能种出味道远超凡品的“天价菜”。
接着,故事描述了他如何用“未知手段”,治好了一个瘫痪多年的老妇人,又如何在一场盛大的婚宴上,用“疑似含有致幻成分的食物”,导致了上百名宾客集体出现“癔症”的惊悚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