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中国军人(第2页)
讲到动情之处,赵阳甚至湿了眼眶。
他见惯了激情澎湃的大场面,却还是为长城站工地上这些战士们露出的朴实微笑而动容。
还记得刚到乔治王岛的时候,南极洲考察队全员开会研究讨论建站方案,这群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却都犯了难。
毕竟要在60多天内要把500多吨的建站物资运上岛,建起360平方米的两栋考察用房、四栋辅助用房,架起四个20多米高的通信铁塔,还要造一座气象观测站以及储油罐。
那么大的工作量哪怕是队员们再乐观的估算也发现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完成。
但是三月中旬后南极的夏季就会过去,到时候大海封冻,风雪不止,气温下降,想要施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时间一下子成了建站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想要缩短工期,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危难之际,“j121”船指挥组迅速讨论出了支援方案,把308名海军官兵编成四支突击队,轮番上阵,决心拼了性命也要帮助考察队按时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
中国军人的诺言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拿赵阳参与过得那次临时码头搭建任务来说,战士们有的冒着刺骨冰寒跳进没腰深的海水里,坚持抡锤打桩,固定码头钢架;有的顶着凌冽的寒风在泥泞的海滩上肩扛手抬,搬运四五百斤重的沙袋;有的用自己的身子当做“底座”,只为了能把码头的地基打得更深更牢固一些。
这些举动随便单拉出来一个都是有资格上通讯稿的,但对战士们来说自然到就像平时吃饭睡觉那样习以为常。
再比如这次长城站两栋主体房屋的建设任务,因为是在乱石滩上施工,掘土机无法发挥作用,地基全靠官兵们用锹铲、用镐刨。
一月正值南极的白夜,战士们主动改变了正常的作息时间,每天早晨五点起床上岛,只要天气情况允许,经常24小时“连轴转”。
赵阳在施工现场看到过一位年轻战士的双手,被打起一串串血泡,磨出一层层硬茧,每一下挥动铁铲,每一下举起铁锹都会钻心的痛,但他却一声不吭,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帮着体力较差的考察队队员们一起搅拌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