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我……我吗?
黄振邦上尉看着护目镜上更新的、敌我双方的实时态势图,没有立刻下达进攻命令,而是陷入了短暂的、却又极其专注的思考之中。_微¨趣,小?税\惘. ·哽-欣*罪/全¨
他身后的专家团,此刻正通过加密的数据链,进行着一场激烈而又高效的线上研讨会。
王鸣笛的转职任务——“寻找并成功引渡一个因为‘执念’而无法离去的‘地缚灵’”——这个描述,存在着一个关键的、足以影响整个战术部署的模糊地带。
“寻找”,他们己经做到了,可“成功引渡”,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对此,专家团内部,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可以称为“怀柔派”。他们认为,“引渡”这个词更偏向于一种非暴力的、精神层面的“超渡”。这可能需要王鸣笛,利用他那即将获得属于【奈河摆渡】的特殊能力,去与那个精英聚合体进行某种形式的沟通,理解并化解它那份导致它被束缚于此地的“执念”,最终,让它自愿地放下一切,前往彼岸。
第二种观点则是与之相对的“强硬派”。他们认为,在【幻想】这个充满了“数据”与“规则”的系统里,所谓的“引渡”,很可能只是一种充满了文学色彩、诗意的说法。其本质,只需要用绝对的武力,将这个聚合体给彻底地、从物理(或者说法术)层面上消灭掉,就算完成了任务。-r¢w/z+w¢w\.*n,e·t_
这两种观点,都有着各自的理论依据,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王鸣笛作为这次任务的核心,他必须要足够地靠近那个精英聚合体,才能第一时间观察到自己那个转职任务的描述,是否会因为距离的接近,或者某些特定的交互,而发生变化。
在经过了短短几十秒高强度的信息交换与权衡之后,一个综合了两种观点,充满了灵活性与前瞻性的两阶段作战方案,便被迅速地制定了出来,并且,通过数据链首接发送到了黄振邦上尉的护目镜之上。
黄振邦看了一眼那个由专家团拟定的,与他自己的想法几乎不谋而合的作战方案,点了点头,然后便转过身对着王鸣笛,用一种清晰而又沉稳的语气,开始解释起了接下来的战术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