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女史出

诸如南宋便有个陈姑娘,《咸淳临安志》中记载,她是临安城普通的绣娘。宋末元军攻临安时,不少百姓流离失所。

她便拿出多年攒下的绣品钱,在城郊搭了简易棚屋,收留孤儿与逃难的妇人,教她们基础的针线活,让她们能糊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倒是做得极好。

后来有人想为她请功,她却只说‘不过是让活人有口饭吃’,最终也没留全名,只被当时的百姓称作‘陈善绣’。”

再如黄道婆,出身贫寒,年轻时流落崖州,向当地百姓学了先进的棉纺技术。

后来回了家乡,把轧棉、纺线、织布的技巧教给当地百姓,还改良了纺车等工具,让当地的棉纺业迅速发展,为当地百姓添了不少生机。

后来‘松江布’闻名天朝,不少平民家庭靠织布摆脱了贫困。

她没做过官,也非世家女,却实实在在改变了一方百姓的生计。

《扬州府志》中还有个叫王阿婆的,她是扬州城郊的农妇,丈夫早逝,独自带着儿子生活。

当地常有旱灾,她见田里的庄稼枯死,便想起幼时听老人说过的挖塘取水之法,带头领着村里的人挖蓄水池。

起初那些村民还觉得她是瞎折腾,但她不泄气,只日日带着人挖。

次年遇旱,村里的庄稼竟保住了大半。

后来周边的村落也学着挖塘,她也无偿去教方法,如今这法子在天朝还有许多人在用呢。

“诸如此类的女子,她们的名声或许不如妇好、班昭、薛涛等人响亮,可她们所做之事、所行之法,也确确实实造福了一方百姓。她们的名字从不曾在史书当中留名,可她们所行的功绩却实实在在。”

浮影居士放下茶盏,声音轻却沉。

“妇好能领兵,班昭续史,薛涛写诗,她们的光芒亮,自然被人记着。可这天下的光,哪能只靠几盏大灯?”

“王阿婆的塘,陈善绣的针线,黄道婆的纺车,是藏在屋檐下、田埂上的小灯,照着寻常人的路。”

“这些光虽弱,却暖得实在,少哪一盏,都有一片地方要黑着。”

“妇好、班昭、薛涛能入《女史》,这些女子自然也入得。玉儿这法子极好,将《女史》分为上下册,你且去做吧。我名下所有书肆,皆听你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