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短与萨摩耶 作品

第34章 这个百户这么能打吗?(第2页)

正月尚可喜降清,七月皇太极围宣府、掠大同。

得胜堡失陷的军报送来时,他正在用膳,气得把碗摔在地上。

盛怒中,他处死了前宣府巡抚陈祖苞,流放了二十余名失职官员。

就连内阁首辅都七年换了八人,可这政局却越发糜烂了。

他并非不敢杀武将,只是手握重兵的祖大寿、吴三桂们让他不得不留几分忌惮。?薪^完? ′ ^鰰?栈^ /埂.薪?蕞^全?

唯有对文官,他能毫无顾忌地举起屠刀。

可杀来杀去,满朝文武依旧推诿扯皮,竟无一人能为他分忧。

“万岁爷!宣府大捷啊!“

这时,司礼秉笔太监王承恩的喊声惊破殿内死寂。

崇祯麻木地抬起头,“大捷”这种话他好像很久没有听到了。

明末崇祯时期,奏报抵达京城后,是首先送交通政使司。

经通政司核验后,会首接送交司礼监奏事官,第一时间呈递司礼监掌印太监。

司礼监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有权决定奏报是否立即呈递、是否需要留中。

兵部则是要等通政使司把奏报副本抄送给他们,才会知道奏章的详情。

一般来说,因为这一路径需走公文流转程序,耗时更长。

所以有什么情况,司礼监是最早知道的。

这样做本质是通过宦官集团制衡外朝文官,确保皇帝对军权的绝对控制。

王承恩一看到宣府总督、巡抚、总兵三巨头联名签署的奏章,连密封条都未及仔细拆封,便急匆匆捧着文书往乾清宫奔去。

作为自崇祯还是信王时,便贴身侍奉的大太监。

他太清楚万岁爷这些年背负的重担,也深知这满朝风雨中,哪怕一丝喜讯都能让这位神经紧绷的帝王稍稍缓过气来。

崇祯接过奏章,修长的手指快速打开奏章。

他一目三行,略过开篇“恭请圣安”“臣等诚惶诚恐”等冗长套语,目光首扫奏章核心处。

只见奏章上用工整的小楷写道:

“宣府中路参将王炜达、州城守备巴永康,值虏寇犯境之际,临危不乱,运筹帷幄。

王炜达调遣亲兵精锐,协同卢家庄堡领队官卢方舟部,更督促卫城防守官段存志策应,于城外设伏。

两军将士奋勇争先,合力围歼鞑虏十人小队,斩获敌首十具,更缴获战马、盔甲兵器无数,军威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