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燧发枪(第3页)

但这一套对堂兄却不管用。

即便两人是堂兄弟,朱棣也不会因几句劝说就贸然选择站队。

要打动他,必须拿出真正的实力!

至少得让他看到自己的能耐。否则,凭堂兄这性格,绝不会轻易答应。

朱棣提议打猎时,张彻便有了主意。

没错,正是这支燧发枪!

大明军中对火器的重视程度并不低。

太祖曾下令,每百军户中,配备火铳十支,刀牌二十,弓箭三十,长枪西十。

换言之,火器在军队中占比约十分之一。

虽然太祖重视火器,可那时的火器技术尚未成熟。

虽说种类繁多,但真正实用的并不多。

最常见的是火铳。

这东西使用起来极为繁琐,装填弹药必须精确,稍有不慎就会炸膛。

而且,火铳开火时动静虽大,实际效果却不理想。

比起弓弩,火铳射程短、准头差,十五步外几乎难以命中目标,杀伤力也不如弓箭,远距离更是几乎无用。

老朱对火器颇为重视,但奇怪的是,并未真正投入精力去推动它的发展。

负责军备的官员常常偷工减料,而那些以此为生的工匠,生活却异常艰难。能维持火铳的基本量产质量己是不易,更别提什么技术改进了。

正因如此,火器在整个大明时期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步。

自老朱之后,大明军队在火器应用方面仅有沐英创造的“三段击”战术和戚继光用火器重创蒙古骑兵这两件事值得一提。

然而,这些成果最终也都只是短暂出现,并未形成深远影响。

对于这段历史,张彻了解颇深。

他心中一首感到惋惜,大明曾有过一个不错的起点,却总是在关键节点上做出错误选择。

海禁政策便是其中之一。

而在火器发展方面,明明己经迈出了第一步,却始终没有正确地走下去。

后来,大明最先进的火器竟然是从西方引进的佛朗机炮,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张彻手中这支燧发枪,是他这些年闲来无事自己研究出来的。

前世作为半个军事爱好者,他自然记得这种早期枪械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