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疑惑
这个问题得从欧洲的地缘格局谈起。/午¨4^墈·书\ \庚_歆\醉?快+
欧洲的面积与大明相仿,甚至稍小一些,却分布着数十个政权。
今天我们熟知的航海英雄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真正出资支持他远航的却是西班牙国王。
政权林立有一个特点,就是思想难以统一。
那些胸怀大志、不甘平凡的探险者,总能在某位统治者那里找到支持。
然而在大明,一切由皇帝独断。
朱元璋定下“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训,整个王朝近三百年间,几乎没人敢违抗。
一道禁令,令大明的海上事业戛然而止。
只有在朱棣统治时期,才出现了官方主导的郑和下西洋行动。
这样声势浩大的远航,难道真的一无所获,只是为了沿途小国送去“天朝恩泽”?
显然不是。
郑和的远航,实际上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无论是拓展势力范围,还是获取海外资源,大明一样都没有落下。
在一些国外史学家眼中,郑和的远航被称作“武装商业殖民的军事活动”。
仅从这个称呼,便可看出其本质。
大明对中南半岛的影响增强,以及在东北、西北边境不断向外推进,都与郑和的远航有首接关系。
所谓殖民,并非仅限于海洋扩张,陆地上的疆域开拓,同样属于此列。
如果朱棣没有从郑和的航行中尝到甜头,又怎会在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之时,频频发动对外战争?
郑和下西洋之后,永乐朝再无类似的海上壮举,大明重新回归闭关锁海的政策。-齐.盛.暁*说+蛧_ ,追/罪_鑫/璋/劫~
这种转变并非毫无缘由。
首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夺位,从道统角度看,并不正统。
这样的皇帝,与大唐太宗李世民类似,格外重视自己的历史评价。
郑和下海本就违背了太祖朱元璋的祖训,朱棣怎敢彻底推翻父亲的规矩?
其次,他也不想落下“穷兵黩武”的骂名。
郑和远航带来的许多好处是潜在的,外人只看到耗资巨大,认为这只是为了展示国威,并无实际意义。
如果朱棣继续大规模远航,可能会招致更多非议。
一旦引发朝野动荡,他的结局也许不会比隋炀帝好多少。
在后人印象中,大明闭关锁国,缺乏对外扩张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