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想喝奶茶 作品

第59章 没办法,这是亲生的

在雒于仁笔下,皇帝仿佛是昏庸透顶的千古罪人!

事实上呢?

这位皇帝一生钟情郑贵妃,并不沉溺酒色。′w·a_n\z~h?e*n.g-s¨h`u?.′n/e¨t.

却被骂得像个终日泡在酒缸里的昏君,还被扣上宠幸太监的帽子。

别人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信。

雒于仁写这封奏章,倒不是真有什么深意。

纯粹就是觉得,既然做了言官,总得整点动静出来,才算尽职。

天天跟那些小官斗,有啥意思?

就算是内阁首辅,喷起来也不够劲儿。

要闹,就得闹大的!

还有什么事,比骂皇帝更拉风?

至于所说是否属实,其实并不重要。

“风闻奏事”嘛,传了就算!

最后他还加了一句:

“我敢这么骂你,是因为我忠心耿耿,是为你好!”

滑稽不滑稽?

可即便万历气得发抖,也没法把此人怎么样。

自打这件事之后,一帮言官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集体觉醒。

一时间,弹劾万历的奏章如雪花飘落,铺满龙案。

起初还雷霆震怒的皇帝,被喷得无力反抗,干脆破罐子破摔。

他的骨头够硬吧?

可回头一看,除了满足一时口舌之快,对国计民生又有何益处?

这样的言官,明朝多得是。′卡¢卡·小,税/王? ~免-肺·阅?犊!

比如欧阳一敬,靠着一张嘴,十年间竟逼得二十多位贤臣罢官退场。

连高拱这种公认的干练之才,也被他骂成不如蔡京。

最终,高拱不堪其辱,愤然辞官归乡。

这类事件,在明朝数不胜数。

难以计数的贤能之士,被那些只会空谈的言官排挤得愤然离去。

在这过程中,大明错过了多少振兴的机会,恐怕只有苍天知晓!

民间尚有“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说法。

而大明朝独特的都察院制度,更是网罗了天下最擅长抨击的舌战之徒。

这些人嘴上高喊忠义,实则以言语搅动朝局根基。

这群巧舌如簧之辈,从不曾真正为江山社稷着想。

他们看似不畏生死,但他们誓死维护的,不过是自己的名誉与权势。

即便是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工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