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10天PK365天!日产1亿枚万历通宝!
三天前,沈阳造币厂总经理赵卫东的办公桌上多了份特殊的文件袋。^天!禧·晓¨说`徃¢ *免·沸/阅?毒*封面没印公司抬头,只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万历通宝复刻项目计划书",落款是"李牧"。
赵卫东捏着文件袋笑了笑,做了三十年造币,从第五套人民币的1角硬币到纪念金币,什么订单没见过,可复刻古铜钱的,还是头一遭。
"赵总,久等。"李牧推门进来时,手里还拎着个沉甸甸的木箱。他二十五岁出头,穿件简单的白衬衫,袖口却别着块老怀表,表链是黄铜的,磨得发亮。赵卫东指了指沙发,见他把木箱往茶几上放时沉得压出闷响,好奇道:"这里面是?"
"铜料。"李牧打开箱盖,里面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黄铜块,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我查过史料,万历通宝用的是'风磨铜',含铜量七成,锌三成,还得掺点锡防氧化。这些是我托人从云南收的老铜料,杂质少,融出来的铜水颜色正。"
赵卫东拿起一块铜料掂了掂,指尖蹭过表面的氧化层——老铜的质感骗不了人。他抬眼看向李牧:"李总做古玩生意的?"
"不算。"李牧笑了笑,张口胡说,"我祖父是文物修复师,一辈子跟古钱币打交道。他临终前总念叨,现在市面上的万历通宝仿品要么工艺糙,要么用料假,连当年'字口深峻、边郭平整'的边儿都沾不上。我想着,既然现在造币技术这么成熟,不如真按古法的料、用现代的设备造一批,算是圆他个念想。"
这话倒让赵卫东来了兴趣。他起身从书柜里抽出本《中国近代造币工艺史》,翻到沈阳造币厂的章节:"你知道我们厂前身是1896年建的奉天机器局不?当年造光绪元宝银元,用的还是蒸汽冲压机,一天顶多造几千枚。现在......"他指了指窗外的现代化车间,"十条生产线全开,硬币论亿算。"
"所以我才来这儿。"李牧往前倾了倾身,眼神亮得很,"沈阳造币厂2010年那会儿,光第五套人民币的1元硬币就年产百亿枚,误差能控制在0.01毫米以内。万历通宝首径2.4厘米,厚1.2毫米,对你们来说,是不是跟玩似的?"
赵卫东被他逗笑了,却也认真起来:"话不能这么说。古钱和现代硬币不一样。你看这枚。"他从抽屉里拿出枚真的万历通宝,放在桌上,"手工铸造的钱,边郭有自然的'拔模斜度',字口边缘带点弧度;现代压铸太规整,反而没那股'古意'。你要的是复刻,不是仿造,得拿捏这个度。"
李牧眼睛一亮,这才是他找对地方的原因——懂行的人,才知道难点不在"造",在"像"。′1+4?k,a^n?s?h*u/._c!o~m?他从包里掏出张拓片,是万历通宝的钱文拓本:"这是我祖父留下的,万历初年官铸的'京版','万'字是草字头,'历'字第西笔带勾。赵总,我要10亿枚,就得是这个样。"
"10亿?"赵卫东愣了下。他原以为是小批量定制,顶多几万枚,10亿这个数,快赶上当年硬币旺季的月产量了。他拿起拓片对着光看,钱文是典型的"宋体",笔画硬朗却不生硬,确实考验模具精度。
"原料我出,但得按万历通宝的配比调。"李牧补充道,"28%的锌,2%的锡,剩下是铜。我知道你们有光谱分析仪,调出来的合金成分得跟真钱对得上。"
赵卫东没立刻接话,手指敲着桌面算起来。调合金不难,厂里有专门的配料车间;难的是模具。古钱的钱模是手工雕刻的母钱,再翻砂铸子模,现代用数控雕刻机,得先把拓片上的钱文转换成三维模型,还要故意留一点点手工的"误差",不然太完美反而假。
"李总,10亿枚,你要这么多做什么?"赵卫东忍不住问。就算是博物馆复刻,也用不了这个量。
李牧拿起那枚真钱,指尖摩挲着边缘的"马齿纹":"我祖父生前收藏了个明代钱窖,里面有上万枚万历通宝,可惜大半在抗战时丢了。他总说,钱是流通的,不是锁在柜子里的。我想造一批真材实料的,一部分捐给博物馆做展品,一部分给古玩行当'样品',让喜欢古钱的人能摸到真质感。"
这话让赵卫东心里动了动。造币厂这些年日子不算好过,电子支付普及后,硬币需求量降了90%,几条生产线常年半开半停。工人老说"造了一辈子钱,现在没人用钱了",语气里总带着点失落。要是能接下这个单,不光是盘活生产线,也是让老手艺以新方式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