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路还在(第2页)
干涸的黄河故道河床已经龟裂成了无数块,像一张破碎的渔网。
老周所说的“邪事”,就发生在渔网的裂缝里。
数道深不见底的细缝中,正缓缓渗出一种微温的黑色液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形容的腥甜气味,像是腐烂的水果混合着陈年的血腥。
老周穿着高筒水靴,小心翼翼地用采样瓶装了一些黑水,递给沈默。
沈默拧开瓶盖,那股气味更加浓烈,他几乎可以肯定,这绝不是地下水或者污染物。
回到实验室,分析结果很快出来了,也证实了他的预感。
这些黑色液体中含有高浓度的腐胺与尸碱,这是生物组织腐败时才会产生的典型物质。
其有机物成分,与人体组织液的构成极为接近。
然而,最诡异的一点是,样本中检测不到任何dnA残留。
就好像,它们是由纯粹的“死亡”概念本身构成,而非来自任何一个具体的、曾经活过的生物。
沈默将一滴黑水滴在培养皿中,置于高倍显微镜下。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发生了。
在静置状态下,这滴液体并未像普通液体那样摊开,而是开始缓慢地、有目的地流动。
它在光滑的玻璃表面上,自行延伸出数条纤细的“支流”,彼此交错、连接,最终在培养皿中心,汇聚成一个类似微缩版“河道”的复杂分支结构。
它在绘制地图。
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助手看得目瞪口呆,喃喃自语:“这……这是什么东西?活的?”
“不,”沈默的声音干涩,“它只是在遵循某种指令,重新规划路线。”
规划路线……需要什么?需要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
就在这时,林老师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
她的神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肃。
“沈默,你看这个。”她将电脑转向沈默,屏幕上是两幅图的叠加。
一幅是本市的水文模型图,另一幅则是闪烁着无数光点的社交媒体数据图谱。
“‘违约仪式’之后,网络上公开的质疑声浪很高,看起来市民们都已经不再相信了。但是,”林老师指着那些光点,“我监控了超过三千个私密群组和匿名论坛,发现在一片公开的嘲讽声中,仍有大约百分之三十七的市民,在用各种隐晦的方式,自发组织‘补名登记’。”
她点开一个加密聊天群的截图,里面的对话触目惊心。
“河伯爷走了,咱们的心意得跟上。”
“是啊,名字没了,诚心还在,把自家人的名字报上来,求个心安。”
“宁可信其有,万一呢?”
这些朴素甚至愚昧的言论背后,是根植于基因的、对未知的深刻恐惧。
他们不需要“河伯”这个具体的神祇,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寄托恐惧和祈求的对象。
而“残响”,正是以这种恐惧为食。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林老师深吸一口气,在键盘上敲击几下,数据图谱上的光点被一条线连接起来,“你看这些‘信者’的家庭住址,我将它们在地图上进行标记,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一条从城市边缘、沿着废弃的旧河道地脉,最终指向市中心供水总站的隐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