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第2页)
在顾少安略微愕然的目光中,孙白发吐出一大口烟气,眼神透过烟雾,带着一丝向往和深刻的无力感:“说实话,老夫练武一生,这双手也碰过无数兵器,玩过巧妙的,也舞过沉重的。”
“论这“举重若轻”的功夫,不敢说登峰造极,也算得上炉火纯青,手中一杆旱烟,一根木棒,一根筷子,都能玩出百般花样,轻重随心。”
顾少安没有意外。
方才与孙白发交手时,顾少安便能够感觉到孙白发那旱烟上面传来的厚重力道。
虽然远不如他挥剑之时力道的恐怖,却胜在巧妙和凝聚。
分明也是自身在力道上达到了“举重若轻”的层次。
他话锋陡然下沉,语气带着一种真实的苦涩:“可这举轻若重的层次,老头子我琢磨了二十多年,到如今,也不过是勉强触摸到一点门槛的边缘罢了。离真正掌握,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时,灭绝几人以及周芷若几人也走了过来。
听到孙白发所言,孙小红不禁问道:“这“举轻若重”真的这么难吗?连爷爷你琢磨了二十多年没能掌握?”
孙白发苦笑道:“当然难。”。
肯定的回应一声后,孙白发语气唏嘘道:“古往今来,惊才绝艳者如过江之鲫,可真正能在武道上登临绝顶者,屈指可数。”
“这“举轻若重”的层次,便是一条能将无数自命不凡之辈拦死在这绝壁之前的通天险道!”
他顿了顿,整理思绪,决定给顾少安一些指引,或者说,是分享自己苦思多年的心得,也算是对自身瓶颈的一种梳理:
“举重若轻”的核心,是“卸”、“转”、“御”。如同大禹治水,疏导入海,四两拨千斤。你的重剑在你手中如臂指使,轻灵多变,便是将这“卸”“转”“御”运用到了相当高深的境地,将“重”的特性化解于精巧的控制之中。”
“而“举轻若重”的核心,或许是“聚”、“凝”、“贯””
说到这里,孙白发脸上又浮现出那种深刻体会到艰难的纠结:“其中的关隘,太难太难。”
“人非器物,力量并非均匀静止,时时刻刻在生灭流转。呼吸间,心意动,体内的力量便会随之起伏不定,要将这瞬息万变、杂芜散乱的力量在出招的刹那强行凝聚一体,何其艰险?无异于在狂风暴雨中,徒手去抓一滴精准穿过针眼的雨珠!”
“而“凝”之一字更难。力量聚而散,是常理,要将它们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永不溃散的洪流,想要凝聚,就像是试着用手掌去捏实一团流动的水银,不让它有丝毫外溢,稍微不慎,力量便在体内冲撞反噬,那种感觉,简直如同将自己当成铁毡,被自己狠狠锤砸。”
“这些年来,为了尝试这一步,老头子我就没少受这个罪,每一次尝试,事后都得调息打坐,方才能够平息内腑震荡的真气乱流。”
“至于最后的“贯”,难上加难。如何将这凝聚无匹的力量,完美地、不打一丝折扣地传递到那“轻若无物”的兵刃上?不同的兵刃,其材质、纹路、细微结构,皆会影响力量的传递,你需要对它了如指掌,更要让你的力量波动与之形成奇特的共鸣,稍不适宜就会产生一丝不顺,不顺则滞,滞则力散!力散则意泄。”
众人只是听孙白发的描述,便已经感觉这三点想要完成一点便已经是极难的事情。
更别说三点全部满足。
尤其是灭绝。
听着孙白发对于“举重若轻”的描述,再想到自己当初教授顾少安时,忽然觉得自己对于“举重若轻”的讲述,太过于浅显和外在。
将孙白发所说收入耳中,顾少安面露思索之状。
“聚、凝、贯吗?”
这也是为何顾少安想要找孙白发指点的原因。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武道之路,唯有砥砺前进,步步尝试。
可若是能够得到指点,照明方向,有些时候,或可省去数年甚至数十年自己钻研。
顾少安有【醍醐灌顶】的词条在,在武技或技巧上修炼的速度远超常人。
即便是自己摸索,未来某天或许也能悟到孙白发所说的这些。
但现在有了孙白发的指点,确实帮顾少安省去了这番摸索之功。
孙白发长长吁了一口气,语气有些无奈道:“老夫摸索至今,勉强尝试“凝聚”一些力量于这旱烟杆上,做出些“势大力沉”的姿态,但那距离真正的举轻若重,还差得太远,只能算是空有其形,而无其神。”
“不过你小子,气力非凡,这个年纪就达到“举重若轻”,或许未来还真能够更进一步达到“举轻若重”的层次。”
末了,孙白发瞥了之前被顾少安插在地上的重剑一眼道:“不过你现在已经达到“举重若轻”的层次了,想要在这个技艺上继续提升,还是改用轻灵一些的剑好。”
“不然的话,用这百斤重的重剑修炼,事倍功半。”
顾少安思绪收敛,对着孙白发道:“晚辈知晓,这重剑不过是晚辈平日拿来当作负重锻炼体魄增强气力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