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浮森 作品

第306章 大写数字,文化的传承

此话一出,朱标松了口气。看来是他多虑了。

父皇根本不是通过英儿,才想到解决假账数目谎报的事。

也是,英儿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让父皇事事依赖。

朱标一念至此,加快脚步朝着宋濂他们所在的大殿一角走了过去。

这时,朱雄英思考了片刻,还是摇了摇头,仰头望着故意卖关子的朱元璋。

“呀呀?”

【十分简单的难题?】

【爷爷,你这不是病句吗?】

“哈哈哈,看来乖孙你想听,那咱就和你说一说。”

朱元璋将郭桓,利用给数目添加笔画,借机做假账的事说了。

“这个郭桓,咱还当他有多么聪明,没想到只是轻轻几笔,把地方上的一些火耗数额全部增长一至两倍,借着这个漏子,硬是从百姓手里面,掏出了上百万两银子!”

火耗指的是,地方的官府征收上来的各种税费,有的是粮、有的是布,不可能将实物运送到京城来,所以便将它们折价,有些地方直接收碎银。

碎银用火重铸的过程中,会产生损耗,所以称之为火耗。

火耗这部分,不是由官府和朝廷来承接的,而是由当地纳税的人,即百姓来承担。

换个说法,就是户部的郭桓跟当地的官府勾结,做了两套账目,一套用于应付征收时,公示和待审查的场合,这是虚收的,数额显示得少。

一套则是他们自己手里所掌握的,是实收的,那么多收来的,自然是地方官员从百姓手里搜刮来的,百姓大多目不识丁,哪里知道朝廷政策是怎样实施的。

再加上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赋税,其中可以操作的空间极大。

大明初建,朝廷的基本政策就是减轻百姓们的负担,抓紧恢复生产,刺激人口增加。

但郭桓利用手里的权力,勾结地方官员,欺上瞒下,谋求私利,这样做会让地方上的百姓,对新朝廷没有任何的归属感。

“咱就说,咱掏心窝子得对百姓们好,咱又不贪图享乐,吃喝上更是能省就省了,怎么咱在许多百姓心里还是一个什么都往老朱家划拉的放牛娃,穷惯了的讨饭的,合着都是郭桓这些人,在败坏咱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