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第2页)
“是。”
早在李善长,在徐达那里套了话,证实了自己的猜测,通过推敲便能得知,溧阳县籍的将士与溧阳县之间的关联,不在兵部存档,而在户部。
而他既然插手了这件事,决定要卖人情,自然要卖份大的,便派人私下去户部打探了一番。
锦衣卫做事确实隐蔽,可也不能越权行事,到了户部说要借调卷宗,虽然含糊其词,把溧阳县的户籍、赋税与田地等卷宗全列在借调名单上,但时间太过紧迫,实际行动上,不可能一日把这些卷宗全部检查完。派去的手下在他指使下,只需要溜进卷宗室,看一眼具体是哪些卷宗上面没有灰尘,真相即能明朗。
就在刚刚他进府之前,查验完的手下来报。
那队锦衣卫临行前借调阅览的,正是溧阳县的官田档案!
“大伯,他为何要查验溧阳县的官田,这与改革军制有什么关系吗?”
提及此事,李善长冷笑一声。
“陛下这是打算整治军中将领,侵占屯田,沦为他们的私产,想借这个把柄,迫使溧阳县籍的将领,敲打其他各营将领,不要阻拦他改革一事。”
除以此外,李善长想不到其他行之有效,还做事如此隐蔽的可能性。
尽管李佑是文官,但对于本朝屯田的变迁史,还是十分的了解。
他总感觉大伯这个论断,哪里有些违和,但又说不上来,只能倒推找痕迹。
“大伯,书上记载里说的是,朱元璋当年攻占集庆时,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命康茂在龙江设立了屯田使,让驻扎当地的军队垦荒,一年内就收获了一万五千石粮食,后来又在苏皖一带推广开来,洪武元年,便把屯田制纳入了卫所的管理之内,将无主的荒地、元朝的官田还有许多战事过后遗留的空地荒地,全部纳入其中,卫所士兵三成用于耕作,事实与记载可有出入?”
“有,但不多。”
李善长指正他。
“当初这么做的目标,是养兵百万,但不费百姓的一粒米,可三成士兵人手不足,随着军户制的推广,还有周边战事增加,兵员增加,负责耕作的士兵已是四成,甚至有些地方达到了五成,只是天子脚下,一寸土一寸金,京中各营没有那么多田地可屯,负责耕作的士兵甚至达不到三成,也达不到真正的全员轮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