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改稻为桑,不宜动土(第2页)
将两篇文章,读给父皇和英儿听。
朱标在读完向朝廷改稻为桑的建议后,朱元璋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身为从底层爬上来的佃户,朱元璋深知这个建议,确实能够让农户收益更多,特别是未来海运畅通,要去赚取其他国家的银子,这丝绸货物可是大明的老招牌之一。
“标儿,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儿臣观他写得十分细致,还列举了每亩种稻与种桑,一年收入差额多少,如果真如上面所写的那样,确实能够让农户多赚钱,并且光是江南一带,每年就能给朝廷带来百万两的赋税,给织造局带去数百万两的收入。”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有发言权。
“种桑确实比种田要赚钱,怕就怕,赚的这些钱,最后不光一个铜板进不了百姓的口袋里,还会把赖以生存的土地种丢了。”
这个想法,与朱标不谋而合。
尽管朱标出生在元朝已经快要推翻的年代,
但他还是亲眼见识过,地主们兼并土地的手段,不光能用层出不穷来形容,可以说是令人发指。
“好法子没有好人办也会成为坏事。”
朱元璋纠结了一下,看向一脸凝重表情的朱雄英。
“乖孙,你怎么说?”
【不着急。】朱雄英也认同爷爷和爹爹的说法。
别看如今已是洪武八年,除了胡党隐患,废除了中书省丞相制,削掉了李善长这个背后挑事的老阴谋家,加强了皇权集中。
可皇权不下乡这条自古以来的铁律,还是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就连方孝孺所写的土改这件事,也不能着急动土,必须找个合适的时机,或者是找个试点,再慢慢地推行开来。】
果然。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眼中满是笑意。
祖孙三个,这是想到一起去了!
“英儿,我认为改稻为桑可以尝试一下,我已经点了这个杨缜为第二名,只要他殿试发挥的好,便由他负责操刀办理此事,就从沈家开始办,你觉得如何?”
沈家?
【与沈万三有关系的沈家吗?】
朱标点了点头。
此沈家虽然不是沈万三的嫡亲后代,却也是同族分支。
沈家在战乱时兼并的土地更多,将数以万计的百姓都变成了沈家的佃户。
如果不是沈万三知道轻重会做人的话,那些土地就要姓朱了。
哪怕沈万三会做人,朱标也不会任由地方上,滋生出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巨蠹!
只是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佃户的衣食被拿捏在那些大地主手里,极容易遭受他人的煽动,所以需要慢慢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