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朱标御下,一只猴一个拴法
“英儿,你真是天纵奇才!”
“……”
朱元璋白了眼出口成章的好大儿。
咱正想着夸乖孙呢,被你小子抢先了。
朱雄英对于这些夸奖并不在意,只要能解决爹爹和爷爷的烦心事,为抗倭出一份力就可以。
【至于哪些丝绸商人适合当合作伙伴,爹爹你最近不正在忙这方面的事嘛,说不定能与改稻为桑双管齐下,把一些底蕴不足,在丝绸行业内无法出头的新秀,拉拢到皇家织造的阵营里来。】
妙啊!
朱标脑子一转,就发现这件事做得好了,确实能够成为推进松江沈家改稻为桑的一大助力。
而那些无法出头的新秀人选,已经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
“父皇,英儿,赶紧吃饭吧,吃完英儿你来讲解,我来绘图,马上让工部去筹备试织,设计品牌标识……”
朱标竹筒倒豆子似的,把后边该怎样做的细节,一股脑地说完。
便等着朱元璋拍板,做最终的决定。
朱元璋其实有些话还没听明白,但并不耽误他不耽误儿子做事的进度。
“这事标儿你放手去做就行,要是有人搞破坏,咱再派兵马给你,要不这样,你让锦衣卫再扩招一千人,回头正好去各个织造局盯着这件事。”
比起工部南局那些管事的。
朱元璋自然更信任直接归皇家管辖的锦衣卫。
朱标想到锦衣卫已经扩招过一次,要下放到地方,只是明面上没提,而这次是登记在册的扩招。
两千锦衣卫,个个都是以一敌十的好手。
恐怕自己要成为有史以来,手握皇城兵马最多的太子了。
“儿臣一定不辜负父皇的嘱托。”
【爹爹,你还和爷爷客气什么?】
朱雄英说了这么多,饿得肚子咕咕直叫。
他再次伸手拍了拍老朱头上的龙冠。
“爷爷,我要吃饭!”
字正腔圆,一本正经的呼喊,逗得朱元璋喜笑颜开。
朱元璋把他从脖子上放下来抱在怀里,感觉自己像是抱了一棵招财树。
摇一摇。
就能掉落不少的金银财宝。
“咱晚饭给乖孙你加道猪蹄。”
“爷爷真好!”
站在旁边正推敲更为细致规划的朱标,看到刚才赚钱时精明无比,洞悉所有利益干涉者人心的英儿,此时却没察觉到,是父皇嘴馋想吃猪蹄,小孩子根本吃不了两口,他对此也是感慨不已。
英儿这些心眼全部长在外人身上。
真是太好了!
吃过午膳。
朱标便让父皇提笔,给杨缜写封信。
“他都去了松江一个多月了,锦衣卫来报,这一个月多月里,他连松江沈家的负责人都没见着,不紧不慢不着急的,你还让咱夸他松驰有度?”
朱元璋真的不想欺骗自己,把杨缜当成是忠臣干吏。
干脆让朱标代笔,最后他盖个印了事。
等朱标写完,朱元璋盖印的时候扫了一眼,顿时浑身汗毛倒竖。
“标儿啊……”
“父皇请指示,有什么要修改的地方吗?”论遣词造句,煽情造作,实用读书者朱元璋哪里比得上,从小熟读各种书籍,学富五车的朱标呢。
“咱指点不了你,咱就是觉着,你这御下的手段,挺、挺……跟哄孩子似的。”
朱标但笑不语。
哄孩子?
不。
只是一只猴一个拴法罢了。
说起猴来。
他得抓紧让人送完信,让英儿把改造织机的方法说了,再去工部把事情处理好,回宫来就听英儿讲讲,那只猴的故事有多吸引人,刊印出来再给英儿赚笔零花钱。
英儿再过一个月就要满周岁,可以满宫跑了。
到时候出门打赏,或是自己想打着皇家招牌造私坊,没有银子可不行。
……
十月十五。
松江府,府衙内,有许多官吏每逢初一十五,休沐未至。
特别是近期到了秋收时节,盯着各种赋税的官吏忙里偷闲,便约上同僚好友,出去放松放松。
府衙一下子少了半数的人员,唯有那新上任的杨通判,来的这一个半月,一天不落的来府衙点卯,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团团转。
“你们猜杨通判今天要做什么?”
“左不过磨磨蹭蹭的找件事做,然后在某个地方一呆就是三五天,然后无功而返。”
一个平时里干得多拿得少的书吏忍不住抱怨。
“十天前,杨通判说要查我今年登记录入的账目,我拿着他,寻思他自己去看,结果他硬是要拉着我一起,害得我不光要应付他那些没用的差事,自己还要点灯熬油地给府衙写文书。”
坐在旁边嗑瓜子的另一个书吏同样一脸苦色。
“我也一样,上次被折腾得不轻,今日这院子里,可就咱俩掌管各类文书,希望杨通判能放过咱俩,自己下乡去看看收成,不也算是正事吗?”
“正事不就是苦差事吗,去田里挨蚂蟥吸血吗?人家可是天子门生,一甲榜眼,出身大户,上来就是六品通判,能自降身份去跟那些泥腿子打交道?当是你我呢!”
说曹操曹操就到。
就在两个书吏没精打采的,准备陪着这位杨通判消磨度日完,再办正事。
忽然,大门方向,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紧跟着,看守大门的一个衙役,风风火火地带着一队身穿飞鱼服,风尘仆仆却精神抖擞的青年,闯了进来。
尽管两个书吏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穿着的青年,但还是一眼认出了他们的来历。
锦衣卫!
要不是两人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此时面对这队杀气腾腾的锦衣卫,当场就得跪在地上。
这队锦衣卫冲进院子,直接反客为主朝着四周张望,在看到杨缜闪躲的身影后,便朝着那个方向大声呼喊。
“松江府杨通判在何处,陛下有亲笔密信送达,以及一份养廉银让下官送达,请杨通判亲自接收!”
杨缜正躲在一扇门后面避风头,让两个小厮挡在前面当肉盾。
他以为是自己借着办府衙其他公干为幌子,没有推进沈家改稻为桑的事,被陛下发现了,特意差遣了锦衣卫来问责。
没想到竟是来给他亲自送密信和养廉银的。
那可是陛下亲笔密信!
说明陛下还是拿他当心腹的,当忠臣看待,了解他的苦楚。
虽然这笔养廉银,他受之有愧,但陛下给了他自然不会拒绝,有养廉银证明他在陛下心目里是一个清官!
“本官在这里!”
杨缜也不藏了,小跑着迎了上来。
两个书吏看着兴高采烈领受密信与养廉银的杨缜,刚才还愤愤不平的他们,此时竟有些同情眼前这个只会同他们耍小心思,实则没有半点城府与阅历的杨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