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里 作品

第292章 三字经的诞生(第2页)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是水泥路的建筑材料,所以没太在意。

可是有一次,施工队带着人出去了,村里的水泥产量减少,可运入村子的黄沙却没有减少。

然后再行比对就会发现:黄沙的出入量不仅和水泥相关,还和玻璃订单也有对应关系。

再然后,郑谢就想到了李文俊关于玻璃秘密的书信中提到了巨大的熔炉,第一反应就是把沙子丢进炉子里去。

他的想法是对的,可是郑谢面对着自家作坊里的熔炉陷入了沉思。

眼前的熔炉烧得通红,可是沙子还是安安静静地待在里面,根本不为所动。

无他,沙子的熔点比铁更高,郑氏的炉子达不到这个温度,所以也就没有能力融化沙子。

等了半天也没有结果,郑谢只能失望地走了:“如果有新的进展再来叫我吧。”

……

话说陆川,自从收下了柳家的财力后,一时声名鼎盛。

所以,当他要在马前村开办义学的消息传出,十里八乡的村民全都积极响应,纷纷把孩子送了过来。接下来的每一天,都会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求学,甚至还有几个刚会爬。

谁说考功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眼前这不就有一个强大的例子吗?哪怕自家的孩子无法成为第二个陆川,哪怕学到万分之一的本事也能受用无穷了。

看着这么多人,陆川感觉有些头大,只能将不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婉拒,并且将入学的年龄规定在六岁以上。

可是学生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并且越往后来的学生家里就越远。

这些远来的学生还自己带了铺盖,俨然是一副“你不收我就不走了”的架势。

陆川没办法,只能催促阿柱的施工进度,除了校舍之外,还要再建一间学生宿舍。

杨素自己掏钱,从县城买了一些书本回来,用于给学生开蒙。

陆川看了一下这些书籍,竟然都是《论语》、《大学》、《中庸》之类的大作,甚至还有《庄子》、《墨子》这类百家学说。

“这些书用来给孩子们开蒙?是不是难度太高了些?”陆川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杨素无奈地说:“这些书都是圣人之言,哪怕是对于浸淫多年的老学究都不敢说完全读懂,对于小孩子确实太难了。”

然后他摇摇头:“没办法,我们世家子弟小时候都是读这些书开蒙的。相传秦代李斯作《仓颉》、赵高作《爰历》、胡毋敬作《博学》,后人将三书合编成《仓颉篇》。又有汉杨雄改编续写,著成《训纂篇》,可用于儿童启蒙。可是这本书在前朝时已经散佚,无处寻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