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芯大柚子 作品

第108章 千古难题(第2页)

也行,就陪主公疯狂一把。

最坏的结果无非是随主公流亡草原策马漠北。

想到这,缓缓点头:“荀攸明白,只是想不通如何才能在频繁更换兵将的前提下依旧保持战力?”

这是个千古难题。!q\d?h~b_s¢.!c?o,m\

宋代也这么搞过,但搞来搞去,最后还是打上个人标签的军队战力最强,如种家军、折家军、岳家军这类。

宋代没搞起来,不等于思路是错的。

宋太祖被部下黄袍加身,因此最忌讳这种事情,为了确保这种事情再不出现,在兵制改革这块花了许多心思,搞出更戌法,强化兵与将的轮换更替。

以至于被人诟病“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并把宋代军队战力低下的结果归结于更戌法。

但宋代以后,许多朝代的兵制都有更戌法的影子。

民国之后更不用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年有老兵退伍,年年有新兵入伍,中高级军官的轮换更是常态。

当然,既要保证将官的流动性,又要保证战斗力,有许多事情要做,尤其思想工作必须抓紧,从基层抓起。

要做到这一切,更要有规矩,更要能执行。

有法可依,依法落实。

否则都是空谈。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依据现实需求和时代限制,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军法”的形式铺开。

回头再搞个军校,自任校长,专门培养自己的嫡系军官。

再加上“监军”制度负责基层的思想工作,强化基层士兵的忠诚度。

如此一来,上下两手抓,何愁基本盘不稳定?

剩下的就是提升基层士兵和中低级军官的军事素养,提升军队的战力下限,让他们在即便没有主将率领指挥的情况下依旧具备不错的战力。

还有就是抓军纪,走精兵路线,避免重蹈宋代军队覆辙。

总而言之,任重而道远。

路要一步步走。

面对荀攸的提问,刘裕耐着性子解释部队战斗力的几大要素,如何提升,如何维持,如何发挥,并引申出军队建设方面许多问题。

最后确定“军法”的重要性。

拟订大致工作框架,这才把话题拉回来,开始复盘今天的战斗。

一首听得昏昏欲睡的吕布立刻来了精神,大声夸赞荀攸:“军师定力不俗,我在城内等得早不耐烦,若非军师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