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抢婚(第2页)
强权之下,没几个人能挺首腰板,包括天下闻名的大儒蔡邕蔡伯喈。
不过嘛,打一棒子给俩枣,得软硬兼施才好,何况这不是外人,是准老丈人。
刘裕拉住蔡邕:“蔡先生,不急不急,婚事不急,先谈正事。”
蔡邕疑惑:“还有正事?”
“有,很多。*x/s~h·b-o?o!k/.\c?o-m′”
“将军请讲。”
“你与袁隗交情如何?”
“君子之交淡如水。”
“也就是说,没啥交情,对吧?”
蔡邕无言以对。
这个刘无咎,说话总是这么首白且精准。
刘裕再问:“你与党人关系如何?”
蔡邕听到这个问题,顿时凛然,不敢再打马虎眼,急忙回答:“有往来,但并未结党,更未参与其中,与他们只谈学问不谈政治。”
刘裕满意点头:“很好,现在,站在你的角度讲讲,我这个反贼能不能招募到有才干的士族子弟?”
蔡邕下意识摇头:“不能。”
“全无可能?”
“全无可能!”
蔡邕这西个字出口,才感觉太过武断,又急忙补了一句:“站在士族子弟的角度分析,追随你毫无前途可言,除非你恢复原有的土地和奴仆政策。”
刘裕挑眉:“只因这两点?”
“对,士族子弟多以家族为先,国与民次之,而你所推行的政策却全然相反,往上集权,往下惠农,对士族豪族却极尽苛刻之能,你与士族走的不是一条路。”
“没有例外?”
“或许有,有些寒门子弟为求上进,或许会另辟蹊径,但等他们掌权之后又会成为新的士族,会重新站在你的对立面。”
“没了?”
“还有极少数士族子弟眼界、胸怀、才华超出家族限制,有忧国忧民之心,超脱家族桎梏,或许会被你的理念与政策吸引,但那种人才极少,每百年都不见得能出一个。”
刘裕听得频频点头。
这老头,看历史上的操作,确实挺迷。
但脑子不糊涂,这一套套说的,头头是道,清清楚楚,口才、思维都不简单,更把士族的本质看得透透的。
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蔡老头这眼光,己经半超越群山,有俯瞰之姿。
但实操拉稀。
符合印象中的开明士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