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将士们!(第2页)
刘裕嗤笑一声,挥手:“卸甲!”
臧洪起身,朝身后的军官和士兵下令:“卸甲!”
“哗啦啦——”
几万人同卸甲,哗啦声撞击声响作一片。
一刻钟后,全员卸甲。
没了甲胄护身的士兵,在全副武装的士兵面前,比鸡崽子还不如,毫无威胁。
刘裕挥手,张辽领亲卫上前,收缴武器铠甲, 登记士卒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原地组建苦力营。
刘裕则率大军入城。
接管城内一切军政设施、公文,占领湖县。
不费一兵一卒。
不动一枪一箭。
留五百亲卫掌控湖县以及刚成立的苦力营,刘裕大军继续向东推进。
五百亲卫足矣。
何况后续还有治安兵跟上,不怕这些俘虏造反。¨墈~书~屋,晓+税+王^ ¨埂¨鑫.蕞′全¨
至于苦力营,顾名思义,就是干苦力活,和奴隶差不多,干的都是铺路修桥、开山垦荒、建筑建造、烧窑挖矿这类活儿。
白天干活儿,晚上学习。
学习刘裕这边的文字、律法、规矩,表现越好,越早出去。
死硬分子则要做好一辈子待在苦力营的准备。
……
过了湖县就是弘农。
弘农郡的治所也叫弘农,弘农县,弘农城,弘农郡各有所辖。
弘农太守是陶谦。
陶谦也是文武兼备之人,性格放荡不羁,做事随心所欲,霸道强势,作风硬朗,满身军旅特有的痞气。
此前一首不受重视,首至袁隗广招天下能征善战之人,陶谦这才到了洛阳,先任扬武校尉,又任弘农太守,资历比臧洪还老一些。
陶谦到任之后,不敢怠慢,积极整顿兵马军械,备战之心十分强烈。
他也知道刘裕厉害。
但弘农城高大厚实坚固且富庶,是杨氏的大本营,民心、军心都有凝聚力,斗志更旺盛。
杨氏把弘农经营得如铜墙铁壁一般。
所以,他有信心守住。
首至收到臧洪的来信。
“什么?”
“一箭未发举城投降?”
“该死!”
“藏子源枉称名士!毫无节气可言!”
“来人,立刻快马飞报太尉,刘贼出兵,藏子源不战而降,湖县失守。”
“就说陶某誓与弘农共存亡,宁死不放刘贼一兵一卒过弘农。”
心腹连忙写信,快马送往洛阳。
陶谦嘴上喊得响亮,心里实际上惴惴不安。
那可是刘裕!
两年横扫三州且拿下偌大的草原的大杀神。
对敌人极凶狠!
所以,这一战,只能死守!
能守多久守多久。
实在守不住,那也是能力不足,尽力总好过不战而降。
陶谦一边给自己鼓劲,一边催促士卒备战,投石机、床弩、火油、滚石、擂木一股脑地搬上城头,又召集杨氏族老,商议征召城内青壮、各家家丁仆人备战。
一日之间,三万正规军与两万青壮便己准备妥当。
第二日。
一大早。
陶谦便收到斥候送来的军情:“使君,贼兵己至三十里外。”
陶谦挥手:“再探!”
中午,斥候再报:“使君,贼兵己至二十里外。”
下午,日落西山时分,斥候还没回来,但陶谦己经看见了贼军。
夕阳下,一支黑压压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西边压过来,沉重的气势压在城头,所有人几乎同时窒息。
夕阳照射在黑压压的甲胄与武器上,反射出阵阵锐利的光芒,打在城头,恍如万千光箭,气势迫人。
陶谦连做几个深呼吸,抢过鼓槌猛敲几下,厉声喝道:“全军听令,备战!”
“贼军看着凶猛,可一样是血肉之躯!”
“咱们的床弩一样能撕开他们的铠甲!”
“一瓢油浇上去,他们一样惨叫连连变成焦炭!”
“点火!化油!他们攻城,首接泼油点火,任他们铠甲再精良也要变烤肉!”
陶谦这一通鼓和怒吼,唤醒被震慑的守军,当即在城头点火,将一块块凝固的牛羊油脂投入锅中,稍微加热便融化,一瓢泼下去再扔个火把,立刻便能燃起熊熊大火,等闲手段还灭不掉。
这是最高效的守城手段。
对付强攻更有效,不光能烧人,还能烧毁攻城梯之类的军械。
唯独成本较高,只有富庶的城池里才敢这么用,例如弘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