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农门科举三(第2页)
陈夫子闻言,眉毛跳了一下,而后忍不住轻敲廊柱,手中的戒尺瞬间发出清亮的声响,“既然已叙完旧,就赶紧入内坐下,今日要讲《孝经》第三章,若是走神,当心我戒尺伺候。\d¨a?s_h,e+n^k?s′.*c^o_m+”
然而,课堂上,陈夫子并没有一上来就讲《孝经》,而是检验徐景行《三字经》的学习情况,看他在家这段时间,有没有落下学业。
戒尺拍在案上,让徐景行条件反射般的站起,这是原主这具身体面对陈夫子手中戒尺的本能,差点给徐景行整不会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戒之哉,宜勉力。”徐景行字正腔圆、通顺流畅的将三字经全文于课堂上背诵出来,眼神的余光,瞥见了同窗们对他全文背诵的惊叹表情,他该不会一下子用力过猛,表现过头了吧?
课堂里一片寂静,陈夫子听徐景行背完,眼睛瞪得溜圆,“你上次还只能背到读书易,礼春秋,不曾想你竟这般刻苦,生病也不曾放下书本!”
徐景行意识到自己表现过头了,赶紧开口解释道:“学生病中睡不着,就一直在心里默背,不知不觉就背熟了。”
这话,其实是徐景行的真心话,因为他在顶替原主接收并融合了原主所有的记忆后,立马就发现这个任务世界启蒙经典《三字经》与他所熟知的《三字经》内容有很大出处,不得已,他只能做那亡羊补牢之举,主动给自己打补丁。
毕竟他现在所身处的是他所学的《三字经》上不曾有的大晟王朝,原主所在的也不是他所熟知的苏州府、扬州府,而是云陵府,虽社会背景很像历史中的明朝,但到底不是明朝,稍有不慎,行差踏错,怕是会万劫不复,再也没有科举入朝的机会。
………………
当松烟墨的清香混着雨水的潮湿,钻入徐景行鼻腔时,他正跟自己变软变小的手较劲,晨光透过窗棂洒进室内,他握着毛笔的手,肉眼可见的在微微发颤,纸上的大字被他写的歪歪扭扭,墨渍在撇捺处晕染开来,怎么看都写的是一手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