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农门科举十七(第2页)
用过午膳后,徐景行抓紧时间闭目养神,于此同时,快速梳理自己平日所学熟记于心的儒家经典语句和各家注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等他再次提笔答题,整个贡院一片寂静,只能听到众位考生沙沙的写字声。~看+书′屋^小/说~网/ `无*错¨内,容+
当第一场考试结束的梆子声响起时,徐景行早已答题完毕,放下手中的笔后,他就开始查验自己所写的内容是否出现避讳,若是有,他还来得及更改誊抄,不会让自己倒在这种小问题上。
第二日清晨,第二场考试如期而至,这一场考论、判、诏诰表等实用文体,徐景行展开题目,发现其中一道是让模拟朝廷起草一份安抚边疆流民的诏书。
这一题,让他忍不住眉头微蹙,思索片刻后,开始在心中构思行文结构,像这种题,考生所答内容既要体现朝廷的仁德,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安置办法,字里行间还得符合诏书庄重的文体要求,算是徐景行至今为止遇到的最难的一道题。
好在所拜的老师曾在翰林院任职,确切教过他类似题型,此刻写起来,还算顺畅,他先阐述流民问题的严重性,再提出设立流民安置点、调配粮食衣物等具体措施,再重点点明朝廷对天下百姓的关怀之意,每一句他都是斟酌着下笔。
这一场考试,比先前耗时更久,直到夜幕深沉,梆子声打破号舍内的寂静后,他才提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望着写满字迹的考卷,徐景行忍不住在心中感慨会试的难度以及竞争的激烈性。
到了最后一场,考经时时务策,题目直指当下朝廷面临的诸多难题,其中一道,问如何解决漕运河道堵塞、粮运不畅的问题,另一道则探讨如何平衡江南赋税与民生。
徐景行深知,这不仅是在考书本知识,更是在考察考生对现实政务的见解,他想起了先前老师余世镜给他布置漕运改革课业,没想到此刻却是真的用上了。
当然,他不会直接将有关漕运改革的内容全部详细写出,他只将有关疏浚河道治理的内容写了出来,至于赋税问题,他点出应根据年景调整税率、避免涸泽而渔,饶是如此,当最后一个字落下,徐景行也仿佛被耗尽了全身力气一般,直接瘫坐在号舍里,良久才缓和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