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提升工匠的待遇?(第2页)

徐达有感而发道。

朱元璋闻言也不由得陷入深思之色。

是啊,过去还没觉得。

可现在有了燧发枪,朱元璋随随便便就能想到几个战术和用法来碾压还在用冷兵器或者火铳的敌军。

武器之间的差距越大,这种碾压就越是明显!

“魏国公此言有理,实际上陈先生也给我们讲过,任何一方,一旦武器有了领先的代差,那么对其他势力就是纯属碾压了!就比如说现在的燧发枪,横扫天下无敌手没有什么问题。”

朱棣惊讶徐达这位老丈人的判断,随即说起陈平的教导。

“那还犹豫什么?赶紧命令工匠们全力生产燧发枪,尽快组建一支燧发枪军队!”

朱元璋当即拍板。

朱棣闻言,却是露出几分苦涩,无奈地说道:

“父皇,虽然儿臣也很想要大力投入燧发枪生产,但是这燧发枪本身制作就极其不易,单单是制造枪管的工匠就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经验才能掌握这门技术,否则良品率太低了!”

“竟有此事?”

朱元璋闻言眉头皱起,很明显这又是一件要耗费苦工的事。

为什么说又?

之前的政法改革,就已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了。

不过成效不错,根据新大明律实行的当地官员和锦衣卫的汇报,三个月来犯罪率已经降低三成有余!

若非如此,朱元璋哪里还舍得投入这么大的力度去改革政法?

“制作艰难,那你预估一个月产量多少?”

朱元璋想了想还是有点不死心问道。

朱棣陷入思索之中,默默估量了一番回答道:

“就以目前的作坊规模来看的话,大概一个月10到15支的样子,若是扩大产业的话,月产一百支倒是有可能,只是我们大明太缺少这类技术类型的人才了,如果人才更多一些,那效率不知道还能提升多少。”

“技术类型人才?这又是何意?”

太子朱标在一旁疑惑问道。

朱元璋等人也是好奇。

“皇爷爷,父亲。所谓技术类型人才,就是指的这些工匠。他们不懂什么诗词歌赋,不懂什么文韬武略,但是在这些事业上颇有自己的本事,所以就叫做技术类型人才。陈先生还说每一个国家的技术类型人才都已经当作宝贝来看待,因为那都是无比珍贵的生产力,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