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泰 作品

第54章 瞻诸山(第2页)

"你看这山川,"老者忽然站起身,指向屋外的云海,竹杖的尖端似乎要刺破流岚,"它们既是静默的,又在无时无刻讲述着故事。你能听到这些声音,是因为你的心没有被俗世的铜臭蒙蔽。"他从袖中摸出一枚通体碧绿的文石,"这枚'听风石'送给你,将它贴近耳边,便能听到山川的呼吸。"

暮色四合时,阿风将枣红马的缰绳系在老者亲手种植的银杏树上。树干上布满岁月雕琢的纹理,却正是这种经年累月的痕迹,让它在风中屹立不倒,枝叶繁茂。他用竹筒从溪边取水,为马添满饮槽,又从行囊中取出干粮,和老者相对而坐,分享着旅途中的趣事。夜风渐起,远处山峦的轮廓在夕阳的余晖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大地在沉睡前的低语。

当第一颗星辰在天际亮起,阿风知道告别的时刻到了。老者将他送至山口,指了指东方:"沿着这条小径前行,能遇见一处歇脚的古寺。"阿风深鞠一躬,将听风石紧握在手心,转身踏上了归途。

月光如织,照见枣红马扬起的鬃毛在夜风中翩飞。阿风下意识地将听风石贴近耳边,果然听到细微的嗡鸣声,那是山风掠过松梢、溪水拍打石岸、甚至矿石在月光下生长的声音。这些细微的声响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首古老的歌谣,讲述着瞻诸山千百年来的秘密与传说。

当晨曦再次染红天际,阿风已来到山口的古寺前。寺门半掩,晨钟声悠悠传出,惊起檐角的几只灰雀。他下马将枣红马系在寺前的皂荚树上,树上挂着的铜铃铛在晨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旅人。阿风轻抚着枣红马的鬃毛,轻声说道:"好伙伴,我们在此歇息片刻,待会儿继续前行。"

踏入寺院,古朴的木门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悠长。寺内静谧而庄严,香炉中飘出的袅袅青烟在晨光中缓缓升腾,与四周的静谧氛围相得益彰。阿风缓步走向大殿,殿内的佛像在晨光的映照下显得庄严肃穆,佛前的油灯闪烁着温暖的光,为这古老的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在大殿的一角,阿风发现了一位正在清扫落叶的老僧。老僧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僧袍,动作轻缓而有节奏,仿佛清扫的不只是落叶,而是岁月的尘埃。阿风轻声问道:"师父,学生远道而来,不知能否在此歇息片刻?"

老僧抬头,眼中透出和蔼的光芒:"施主远道而来,自是欢迎之至。寺中虽简陋,却也能提供一方净土。"他放下扫帚,引阿风至寺院的客房。客房简朴而整洁,窗外是一片葱郁的竹林,风过处,竹叶沙沙作响,宛如天籁之音。

安顿好行囊,阿风来到寺后的菜园。园中蔬菜长势喜人,老僧正在为几株番茄浇水。阿风上前帮忙,两人在劳作中交流着彼此的经历。老僧告诉阿风,这座古寺始建于唐朝,历经战火与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恰似瞻诸山的坚韧与永恒。

午后的阳光透过竹林的缝隙,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阿风在寺中的石凳上铺开《山海经》,将这几日的见闻仔细记录下来。枣红马在树荫下安静地嚼着青草,不时发出满足的喷鼻声,似乎也在享受这难得的宁静时光。

当夕阳的余晖将寺院染成金黄,阿风知道该继续前行了。他向老僧辞别,老僧赠予他一串用竹叶编成的手环:"施主心怀敬畏,行走四方,愿这竹环保佑你一路平安。"

跨上枣红马,阿风回头望向古寺,那飘扬的经幡,那悠远的钟声,还有老僧那充满智慧的目光,都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间。他深吸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再次将听风石贴近耳畔——此刻,他能听到的不仅是山川的呼吸,还有自己躁动不安却充满期待的心跳。

枣红马扬蹄奔向远方,马鬃在风中飘扬如火焰。阿风的身姿在余晖中拉出颀长的剪影,随着山峦的起伏渐渐远去。他的心中装着金矿的震撼,文石的斑斓,老者的智慧,以及这片山川赋予他的无声教诲。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更漫长旅程的起点——前方还有无数的瞻诸山,等待着用双脚去丈量,用真心去聆听。

好的,我将继续扩展阿风的故事,朝着3000字目标迈进,保持原有的风格和情感基调。以下是续写部分:

枣红马的蹄声渐渐远去,阿风的背影在余晖中拉得颀长,仿佛与山野融为一体。他沿着山间小径继续前行,直至最后一抹夕阳沉入远山,夜色如墨般弥漫开来。阿风在一处开阔的山坳中停下,点燃随身携带的火折子,篝火在夜风中摇曳生姿,将他的影子投射在身后的岩石上,忽长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