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栩也 作品

第六十四章 火爆活动日

下午的重头戏,安排在研究院核心区域之一——恒温恒湿的古籍文献修复保护库房外的一个透明工作间。这里安保严密,环境清幽,玻璃墙内可以看到一排排樟木书柜和忙碌的修复师。

工作间被临时布置成一个小型讲堂。当沈行昭和乔愉并肩走进来时,现场瞬间响起一片极力压抑却依旧明显的抽气声和快门声。两人都穿着研究院统一的白大褂,里面是简约的深色内搭,专业而清爽。沈行昭身姿挺拔,气质清冷沉稳;乔愉则带着她那标志性的温婉知性,鼻梁上架着细边眼镜。

“大家好,我是沈行昭。”

“我是乔愉。”

简单的自我介绍,却引发了小小的骚动。

李铮组长作为主持人开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沈顾问和乔研究员,为大家展示和讲解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的一些基础流程,以及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守护’这些脆弱的时光见证者。”

乔愉走到工作台前,台面上放着一册纸张泛黄、边缘破损严重的清代地方志抄本。她戴好白手套和口罩,动作轻柔地翻开一页,用专业的冷光源放大镜照射。

“大家看这里,”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传来,冷静而专业,“纸张的酸化、脆化非常明显,虫蛀痕迹也很多。第一步,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害记录和科学检测。”她示意助手展示便携式纸张纤维分析仪和酸碱度测试笔。

“很多人好奇‘直觉’或‘敏感度’,”乔愉抬起头,看向观众,眼神清澈认真,“其实,所谓的‘敏感’,是建立在对材料特性、环境变化、病害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大量实践经验之上的。比如,我看到这一页边缘的卷曲程度,结合库房近期的温湿度记录,就能大致判断它需要哪种程度的湿度干预。这背后,是大量的数据支撑和科学分析。”她再次强调,“我们要相信科学,用数据说话。”

她展示了如何用特制的ph值中和喷雾进行初步处理,动作精准而稳定,充满了专业的美感。观众屏息凝神,被她专注的神情和严谨的操作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