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栩也 作品
第69章 所谓罗马(第2页)
网友C【同意。就拿‘科学姐’来说,如果不是姑父家底厚,她一个女孩子学民俗学,还经常跑田野,普通家庭父母可能早就要她考公务员或者转热门专业了。沈顾问更不用说,家学渊源直接铺路。】
【但也有例外吧?不能一棍子打死。很多基层的文物工作者、民间艺人还是很清苦的。不过能进入公众视野或者像研究院这种核心机构的,确实感觉‘罗马子弟’比例高些?这算不算一种隐形的门槛?】
【楼上真相了。‘罗马’子弟进‘罗马’确实有先天优势。但也要承认,能把冷板凳坐热,自身的天赋和努力绝对是关键。像‘科学姐’那种‘跨学科直觉’和沈顾问的学术能力,不是光靠家世就能堆出来的。】
关于“特殊冷门职业从业者家庭背景普遍优渥”的讨论——“罗马论”,在网络上依然保持着热度。各种观点交锋,有羡慕,有自嘲,也有对现实门槛的无奈。
乔愉的社交媒体账号突然更新了一条长文,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标题:关于“罗马”、热爱与自由度的随想
大家好,我是乔愉。最近看到很多关于专业选择与家庭背景的讨论,也看到大家给我贴的“科学姐”标签和那句“我们要相信科学”的广泛传播(感谢大家记得它,虽然表情包有点多[笑哭])。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聊聊这个话题,也聊聊“科学”的另一层含义——对现实的理性认知。
1.我的“罗马”:幸运与责任
不可否认,我的成长环境给了我极大的支持。父母离异后,是姑妈乔丽娜女士和姑父周启明先生给了我一个温暖且有充足资源保障的家。他们从未要求我选择回报率高的任何学科,也不曾因我的选择而质疑或施压,反而一直鼓励我去探索真正热爱的事物。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支持,是无比珍贵的。这份幸运,我心怀感恩,也深知它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要珍惜资源,更要努力做出有价值的成果,不负期待,也不负自己。
2.“相信科学”的延伸:看清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