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蓄势与压力
2051年,星盟北境,“铁锤-贝塔”作战点 “轩辕号”庞大的玄黑舰体悬浮在“铁锤-贝塔”作战点外围的冰冷虚空中,如同蛰伏于星尘间的远古巨兽。舰桥主穹顶之下,全息星图铺展如凝固的血痂,北境战区的残酷态势在其上纤毫毕现。代表“铁锤”三角防御区的三颗蓝色光点稳固闪烁,如同黑暗宇宙幕布上钉入的三颗淬火钢钉。
更广阔的星域里,深渊主力(浓稠如墨的暗影)盘踞于“腐沼星云”深处,虽暂时蛰伏,却散发着令人心悸的能量悸动;而代表变异虫族(猩红底色上跳动不稳定的幽绿光斑)的集群则如同贪婪的宇宙鬣狗,在战场边缘的阴影地带逡巡游弋,利齿摩擦着虚空,伺机撕咬。
“报告!”副官的声音穿透舰桥的沉寂,带着金属般的铿锵,“星盟军事委员会对您的增援请求做出初步回应:钛岩文明‘地幔’军团补充兵员一个标准战斗群,将于72小时内抵达‘铁锤-伽玛’作战点;灵能文明增派三艘‘意志锚点’级精神稳定舰,预计48小时后进入‘磐石-7’集结点空域;银翼文明承诺的‘流岚感应鳞’技术支援团队及首批生物传感材料样本,已由‘极光信使’高速穿梭艇搭载启程,预计12小时后由李艳院士在地球‘昆仑之心’基地接收。”
孔方佳微微颔首,下颌线条冷硬。他的指尖在星图上划过一道清晰的弧光,从稳固的“铁锤”三角区延伸至“腐沼星云”外围那片孕育着风暴的黑暗,最终精准地悬停在几个被高亮标注、如同毒疮般的深渊前线能量节点上。“回复委员会,增援确认接收,北境战区指挥部和地球联合军表示感谢。”
他的声音平稳,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然,兵力与物资缺口依旧巨大。维持现有防线、避免索伦悲剧重演之最低保障,尚需至少两个主力舰战斗群的机动力量,以及支撑高强度消耗战三个月的战略物资储备——核心为高纯度紫金及相位扭曲护盾发生器备用单元。”
他略作停顿,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星图上那些代表深渊前线集结点、物资中转枢纽的暗紫色光斑,声音骤然降至冰点:“通告北境战区全军:即日起,正式转入‘磐石’防御态势。未经本上将直接命令,任何作战单位严禁擅自向‘腐沼星云’方向推进超越预设之警戒红线!核心任务:巩固‘铁锤’防御圈,消化战果,修复创伤,积蓄力量。同时——”
他指节如铁,重重敲击在那几个暗紫色光斑之上,“‘幽灵潜行’特遣舰队,指挥官林涛,任务升级!执行‘尖刀’计划:对深渊前线所有已探明之集结点、物资中心、小型‘门扉’能量塔辅助节点,实施高频率、多点位、毁灭性突袭!目标:瘫痪其前沿部署能力,彻底打乱其兵力集结节奏,将深渊伸出的利爪,给我钉死在它们自家的门槛之内!”
命令化作无形的量子脉冲,瞬间穿透冰冷虚空,烙印在北境战区每一艘尚存的星盟舰船指挥核心之中。巨大的“轩辕号”侧舷,厚重如山的装甲无声滑开,数艘修长如毒牙、覆盖着最新一代元素文明相位镀层的“潜龙级”特种舰——“深渊潜行者”、“寂静之影”、“暗夜收割者”——如同离弦的幽暗利箭,引擎喷射出近乎无痕的微弱离子蓝焰,悄然脱离主力舰队阵列。舰体表面那层迷幻的镀层贪婪地吞噬着周遭星光与辐射,完美地融入背景的星尘与永恒黑暗,向着深渊控制区那充满不祥的腹地无声滑去。
地球,燕山山脉心脏,“昆仑之心”尖端物理实验室。
巨大的环形实验平台中心,宛如一座沉睡的钢铁巨兽,冰冷的合金地面在幽蓝的冷光源下泛着金属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臭氧和精密润滑油的混合气息。一台代号“弦面之眼ii型”的原型机正被精密的机械臂操作着,小心翼翼地组装成型。
其核心探测腔体依旧被厚重的多重力场屏障严密包裹,屏障表面流淌着幽蓝的微光,仿佛一层液态的星云在无声涌动。但外壁已与初代机截然不同,不再是僵硬的金属外壳,而是由柔性生物合金骨架构成的活体结构。
无数细密如鱼鳞、薄如蝉翼、闪烁着虹彩流光的银色“鳞片”,正被纳米级精度的机械臂一片片镶嵌、熔接在骨架上。机械臂的动作精准如绣花针,每一次触碰都激起微弱的电弧火花,鳞片随之轻轻颤动,仿佛拥有生命般呼吸着。
这些鳞片表面流转着变幻的光纹,时而如深海鱼群的鳞甲,时而如晨曦中的露珠,构成一层活体般的感知外壳。这正是银翼文明“流岚感应鳞”技术在地球科技树上开出的第一朵异域之花,每一片鳞都蕴含着跨维度的传感神经网,能捕捉空间最细微的波动。
李艳身着一件宽松的白色防辐射实验服,衣襟在微风中轻摆,孕肚已高高隆起,如同承载着生命的丰饶之丘,曲线在冷光下显得柔和而坚韧。她站在主控台前,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在冷光源下闪烁着晶莹的微光,汗水沿着她的鬓角滑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只手无意识地支撑着酸胀的后腰,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另一只手则在悬浮的晶屏上化作一片模糊的虚影,指尖飞速划过虚拟界面,调取、分析着瀑布般刷新的实时数据流。数据如星河般在她眼前流淌,映照出她专注的侧脸。 她的脸色因强烈的孕期反应和长时间高强度脑力消耗而略显苍白,眼睑下带着淡淡的青影,仿佛疲惫的刻痕。但那双眸子却亮得惊人,如同打磨过的黑曜石,深邃而锐利,紧紧锁定着屏幕上代表每一片感应鳞初始化状态的光点矩阵。光点如繁星般闪烁,每一次跳动都牵动着她的神经,她的呼吸微微急促,胸脯起伏间透着一股不屈的意志。
“李院士!三号生物传感单元神经信号模拟接入完成!量子纠缠信道稳定性峰值达到99.82%!”一名年轻的研究员从远处控制台喊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双手紧握成拳,脸上泛着兴奋的红晕。
“好!”李艳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如同磐石般坚定,“立刻启动‘鳞片’全域自检程序!频率覆盖范围:预设弦面共振谱段下限至上限!加载钛岩文明‘共振之音’基础物理模型!与能量文明提供的维度‘噪音’频谱数据库进行实时耦合比对!我要亲眼看到,这些来自银翼天空的‘鳞片’,能否像它们原生宿主般,‘感知’到空间曲率最细微的涟漪!”
她的指令如军令般掷地有声,主控台的指示灯瞬间转为急促的绿色脉冲,整个实验平台随之低鸣起来,仿佛一头苏醒的巨兽在回应她的召唤。
嗡……
实验平台上,那覆盖着流动虹彩的银色鳞片矩阵瞬间被“激活”!无数道细微如神经网络、流淌着幽蓝光晕的能量通路在鳞片间隙亮起!每一片“鳞”都仿佛拥有了独立的生命意识,以人类肉眼难以捕捉的幅度和速度,极其精妙地调整着自身的角度与曲率,贪婪地捕捉着实验室空间内最微弱的引力梯度变化、真空零点能涨落、乃至时空结构本身的微观震颤。
主屏幕上,原本依靠单一量子探针描绘出的、略显模糊混沌的弦面概率云图,如同被投入强效显影剂,瞬间变得清晰、立体、层次分明了数倍!无数代表空间结构细微扰动的动态波纹被实时勾勒、放大,其精度与响应速度,将上一代“弦面之眼”远远抛在身后!那些原本难以分辨、纠缠在一起的时空涟漪,此刻清晰地分化为无数条细密的光丝,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蜿蜒流动,每一丝细微的扭曲都逃不过新系统的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