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发现端与着手反制
第一百七十九章 发现端与着手反制
2054年,"昆仑之心"基地,"四号研究所"的数据海洋中心。
这里不再是单纯依靠科学家直觉和灵光一现的战场,而是进化为一个由冷冰冰的数据、轰鸣的超算集群和无数闪烁指示灯构成的庞大神经网络。
随着"守护者"行星级屏障系统在全球及各主要殖民星球轨道的相继部署,以及越来越多关键岗位人员佩戴上"卫士"个人终端,海量的、前所未有的实时监测数据,如同百川归海般,通过高度加密的量子通讯网络,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此。
数据量之大,远超最初设计预期,以至于研究所不得不紧急扩容了三次地下服务器农场,并征用了附近一座废弃氦-3聚变电厂的冷却塔来处理超算产生的惊人热量。
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被数字化了的焦灼感,那是无数比特流高速碰撞、解析、重组时散发出的无形气息。
王海峰博士站在环形主控大厅的中央,这里被研究员们戏称为"深潭"。
他眼前是数十面巨大的、层层叠叠的全息显示屏,上面不再是抽象的能量波形图,而是无数条代表不同个体"特征弦"状态、高维信息流强度、时空背景扰动系数的数据曲线,它们交织、流动、碰撞,形成一片无比复杂却又暗藏规律的动态星云。
几位首席数据分析师如同星际导航员,端坐在磁悬浮座椅上,身体微微前倾,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眼前浩瀚的数据星云。座椅无声地悬浮着,带着他们轻盈地穿梭于这片由无数光点和线条构成的虚拟宇宙之间。
指尖飞快地划过半透明的虚拟控制面板,每一次触碰都激起细微的涟漪,精准地标记出闪烁的异常节点。他们低声交换着晦涩的技术术语,声音在寂静的控制室内回荡,像是星际航行者间的密语。"调整频谱阈值,确保数据流稳定性"、"优先处理高熵区域",这些专业对话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高效的氛围。
"过滤掉所有g级以下背景噪声,聚焦‘卫士’终端传回的、标记为‘已拦截’的事件日志,按时间戳和个体id进行聚类分析。"王海峰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出,带着长时间的疲惫,沙哑中透着一丝干涩,却蕴含着发现金矿般的兴奋。
他的指令清晰而坚定,仿佛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挥着整个团队的节奏。
命令被迅速执行。庞大的数据流被快速清洗、归类,算法如同无形的筛网,过滤掉冗余信息,只保留核心事件。屏幕上,杂乱的数字和符号逐渐变得有序,被划分为清晰的聚类组别。
很快,一个令人惊讶的、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模式,逐渐从混沌中浮现出来。分析师们屏住呼吸,看着那些数据点汇聚成清晰的轨迹,像是星云中的星座图,揭示出隐藏的规律。
他们的眼神中闪过恍然大悟的光芒,低声惊叹着这个意料之外的联系,整个控制室的气氛瞬间从紧张转为一种默契的期待。
王老,您看这个,"一位年轻的数据科学家轻触控制面板,一组三维分析结果瞬间投射到主屏上,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仿佛刚揭开一个尘封的谜团,"
这是过去三十个地球日内,所有‘卫士’终端记录的、成功拦截的针对性高维信息攻击事件的时间分布图,数据经过严格清洗,确保无干扰噪声。"
图表清晰地显示,攻击事件的发生频率并非均匀分布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而是呈现出两个异常尖锐的峰值。
深蓝色的背景上,曲线如波浪般起伏,夜间峰值陡峭如悬崖,集中在标准时的凌晨1点到4点之间,高度几乎是其他时段的两倍;另一个峰值则相对平缓但覆盖范围更广,像一座绵延的山丘,覆盖了标准时的下午14点到17点之间。
"夜间峰值......对应的是大部分人员的睡眠休息时间,人类的生理低谷期防御力最弱,"李艳不知何时也悄然走近,她站在主屏前,双手交叉抱胸,眉头紧紧蹙起,目光锁定在那尖锐的夜间波峰上,作为物理与生物双博士,她本能地联想到了昼夜节律的脆弱性,"下午的峰值......或许与脑力活动的峰值相关?"
"对应的是帝国西部边境前线,以及我们一些高强度科研团队的主要作战和攻坚时段,敌人在我们最专注时发起突袭,"
孔方佳低沉的声音从后面传来,他刚刚结束与阿斯塔罗斯的又一次机密通讯,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痕迹,步伐沉稳却略显疲惫,但眼神如鹰隼般锐利地聚焦在数据屏幕上,仿佛在扫描每一个细节。
"把夜间攻击事件和目标个体身份进行交叉比对。"孔方佳命令道,他迅速走到一个空闲的控制台前,手指在触控屏上飞快滑动,亲自调取了实时数据库中的日志记录。随着数据流在屏幕上闪烁,一系列图表和热力图浮现出来,
结果更加清晰:夜间遭受针对性高维信息攻击的, 绝大多数是处于休息状态的人员,尤其是那些担任指挥、决策、核心研发角色的个体,比例高达87%。
他们的"卫士"终端日志显示,攻击往往发生在其脑波进入深度睡眠(特别是rem快速眼动睡眠期)前后,平均每起事件发生在睡眠开始的30分钟内,伴随着脑波频率下降到delta波阶段。
"攻击在睡觉时......目标是潜意识......"李艳喃喃自语,她紧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脸色微微发白,手指不自觉地绞紧了衣角,"人在睡眠时,尤其是深度睡眠阶段,意识防御机制降到最低,潜意识大门洞开,就像一扇未上锁的门。
如果高维信息在这个时段持续不断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植入’,通过微弱的量子纠缠信号渗透进来......"
她深吸一口气,调出了一份详细的案例分析,放大到一个特定档案。某位负责舰队后勤算法优化的高级工程师,名叫张伟,其"卫士"终端在过去两周内,在夜间睡眠期拦截了超过二十次微弱的、但模式高度相似的针对性高维信息冲击,每次持续时间约5-10秒,频率集中在凌晨2点至4点之间。
数据关联显示,这些信息冲击的内容,经过"守护者"系统后台的初步破译(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其复杂的符号含义,但能识别出其情绪诱导倾向), 持续地带有"强调效率至上、暗示可接受更高风险"的倾向,例如反复植入"速度优先于安全"的潜意识暗示。
"虽然每次都被‘卫士’成功拦截了,但如果我们没有这套系统......"李艳的声音带着后怕,她点开工程师的日常工作记录,显示他最近在优化算法时多次忽略了安全冗余设计,
"经过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持续攻击,这位工程师的潜意识可能会慢慢被‘塑造’,让他在白天工作时,会不自觉地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高风险、高效率的方案,甚至认为那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比如在关键决策中,他会优先削减测试环节以提升执行速度,而全然不知这源于外部的操控。"她的目光扫过屏幕,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润物细无声......好毒辣的手段!"王海峰倒吸一口凉气,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桌沿,"这不是强行控制,这是‘培育’!是‘引导’!
它们不是在制造傀儡,而是在精心‘修剪’盆景,让目标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模样!"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无形之手在黑暗中悄然运作的恐怖景象。
孔方佳的脸色冰冷如铁,眼中寒光一闪即逝。他想到了克罗诺斯家族那场突如其来的政变,那些昔日温和的盟友一夜之间变得冷酷无情;又想到了大皇子阿加雷斯,从睿智的储君沦为暴虐的独裁者,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却步步为营。
他们的转变,是否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而隐秘的"培育"过程?每一个细微的引导,都像滴水穿石般侵蚀着原本的人格,最终塑造出完美的工具。孔方佳的拳头在桌下悄然握紧,指甲几乎嵌入掌心。
"下午的峰值呢?"他沉声问,语气中透出不容置疑的威严,同时将视线转向全息投影上的另一个波峰,那是一个代表午后时段攻击强度的陡峭曲线,数据点密集如暴雨倾盆。
数据分析师立刻切换视图,屏幕上光影流转,显示出西部前线某次小规模接触战的详细数据图景。
在战斗最激烈的十五分钟内,"守护者"系统监测到该区域出现了强度惊人的、覆盖了整个战场的广域高维信息扰动(代号k-11模式),能量读数飙升至临界阈值,警报灯在控制台上疯狂闪烁。画面拉近,模拟出硝烟弥漫的战场:弹道轨迹交织,爆炸的火光映照着士兵们紧绷的面孔。
同时,参战的帝国海军陆战队第三突击连,超过百分之八十官兵佩戴的"卫士"终端记录到了拦截事件,时间点高度同步,仿佛被无形的指挥棒精确调度。
终端日志显示,士兵们在那一刻集体抬头,眼神短暂失焦后又恢复锐利,动作整齐划一地投入战斗,毫无滞涩。
"k-11模式的分析结果显示,它主要携带的情绪诱导是‘亢奋’、‘攻击性提升’、‘对命令的绝对服从’以及轻微的‘痛觉钝化’。"
分析师调出了破译结果,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标红的关键词旁附带了生理指标对比图:心跳加速、肾上腺素激增,士兵们在拦截后表现出异常的勇猛,无视伤痛继续冲锋。
"而且,看这里,当连队中几名公认的‘战斗英雄’或‘老兵’——比如中士李强和老兵张伟,他们的‘特征弦’强度更高,更易被影响也更容易影响他人——的终端率先触发高强度拦截后,整个连队的平均拦截强度和频率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显着跃升!"
分析师指着图表上的峰值点,那些代表老兵的数据像火种般点燃了周围的波纹,迅速扩散至整个连队阵列。
"羊群效应......或者说,头羊效应。"孔方佳瞬间明白了,他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屏幕上的数据流,"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群体行动中,个体的精神高度紧绷,判断力某种程度上反而更容易受到群体情绪和榜样的影响。就像一群受惊的羊群,头羊的狂奔会带动整个兽群盲目跟随。
高维力量只需要精准地、高强度地‘点燃’几个关键节点个体——比如那些在连队中威望极高的战士——就能利用军队固有的纪律性和从众心理,迅速将某种‘状态’扩散到整个群体,从而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或降低)整个团队的作战效能!这和我们之前的猜测一致"他的声音低沉而凝重,每个字都像重锤敲在寂静的指挥室里。
他回想起大犬座战役中,叛军部队那种时而悍不畏死、时而指挥协调精准得反常的表现:在一次关键的突击中,原本散乱的叛军小队突然如机器般同步推进,无视伤亡直扑帝国防线;
而在另一次撤退时,却又纪律严明到令人窒息,每个动作都精准无误。背后恐怕正是这种手段在作祟,那无形的培育之手在战场上空编织着致命的丝线,操控着每一个灵魂的走向。孔方佳闭了闭眼,那场战役的惨烈画面在脑海中翻涌,血腥味仿佛再次弥漫鼻尖。
"那么,在一般状态下,比如日常办公、普通训练时,效果最弱?"孔方佳元帅紧盯着屏幕,眉头微皱地追问,显然对分析结果极为关注。
"是的,元帅。"分析师迅速确认道,熟练地调出动态对比图,放大关键数据点,"在个体精神处于普通平静状态时,无论是针对性攻击还是广域攻击,其被拦截后的‘残留影响评估’(通过对比拦截前后个体的生理指标微变化,如心率变异性和脑电波模式,以及后续决策倾向模型预测)都是最低的。具体而言,当个体进行常规活动时,干扰信号的衰减率高达98%以上。
似乎个体的意识在此时拥有最强的‘自我校准’能力,能够自然地排斥这些外来的、不协调的‘意念碎片’,就像大脑的免疫系统自动过滤噪音,维持认知稳定性。"分析师补充道,指向图表上的峰值区域。
结论逐渐清晰:高维力量影响低维智慧生命,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弱点,形成一套精密的分阶段策略。
睡眠期:针对个体,攻击潜意识,进行长期、隐形的"思想育苗",可能通过梦境植入诱导性想法,导致潜移默化的行为偏移。
高压群体行动期:针对群体,利用从众心理和榜样效应,进行短期、强力的"状态加持"或"状态抑制",例如在军事演习中放大恐慌或盲从,削弱团队协调性。
普通状态期:效果甚微,是防御的"黄金窗口",此时个体心智处于自然平衡态,任何外部干扰都会被迅速中和,为主动防御措施提供最佳时机。
"立刻将这份分析报告列为最高机密,加密等级‘种族存亡’,仅限最高指挥部访问。"孔方佳果断下令,声音沉稳而威严,"所有‘卫士’终端固件进行实时在线升级,特别加强睡眠期间的监测敏感度和拦截强度阈值,确保对潜意识层攻击的零容忍防御。
同时,向军方和关键研发部门发布详细的心理战指导手册,强调在高强度任务期间保持个体批判性思维和指挥官独立决策的重要性,手册需包含实战案例和应对演练模块。" "是!元帅。"分析师立即回应,迅速执行指令。
就在数据分析团队忙于执行命令时,另一组负责追踪高维信息"源头"的团队,取得了更为惊人的发现。
他们的工作极其枯燥,如同星际考古学家在无垠沙海中挖掘遗迹,需要从浩如烟海的时空坐标数据中,仔细筛查每一个微弱的异常信号,寻找那些异常波动最初的起源点,日复一日地核对坐标和时间戳,几乎像是在宇宙尘埃中寻找一粒失落的珍珠。
负责人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天体物理学家,名叫陈星,他性格内向却对数据有着近乎偏执的专注。
他几乎住在数据堆里,办公桌旁堆满了未整理的星图报告和能量读数表,此刻他双眼通红,布满血丝,却闪烁着极度兴奋的光芒,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到了孔方佳和王海峰面前,脚步踉跄,连呼吸都带着急促的喘息。
"元帅!王老!找到了!规律找到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嘶哑,甚至有些语无伦次,手指不自觉地颤抖着,"发送点!高维信息的发送放大点!它就在那里,清晰得像夜空中的灯塔!"
他不由分说地将两人拉到一个相对僻静的分析工作台前,动作急切地推开散乱的线缆,将自己团队数月来不眠不休的成果投射出来。
那是一个精细的三维银河系星图,背景是深邃的宇宙黑暗,其中点缀着无数闪烁的蓝色光点,每一个光点代表一次被成功捕捉并追溯到源头的高维信息发送事件,光点的亮度随着信息强度变化,仿佛在无声诉说宇宙的秘密。
"看!"陈星的手指颤抖着在星图上划过,指尖轻触虚拟界面,将那些光点用淡金色的线条连接起来,形成一张稀疏却意义重大的网络,线条交织成复杂的几何图案,"这些事件,它们的原始发送坐标,并非随机分布!它们几乎毫无例外地,都紧贴着这些天体——"
他的手指重点圈出了几类天体:黑洞(包括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以及诸多恒星级黑洞,它们的引力井如深渊般吞噬光线)、中子星(尤其是那些高速旋转、辐射强大电磁波的脉冲星,其表面磁场扭曲着时空结构)、以及少数质量异常巨大的o型、B型蓝巨星(它们的高温核心释放出狂暴的能量洪流)。
"我们对比了这些发送事件的能量强度、信息复杂度和最终在目标区域产生的干扰效果,"陈星快速地调出对比数据图表,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曲线和柱状图,能量读数峰值在黑洞附近急剧飙升,"
于是发现了一个明确的正相关关系:距离这些大质量致密天体越近,发送出的高维信息就越‘强劲’、越‘清晰’,其产生的现实干涉效应也越明显!
例如,在脉冲星旁的事件,干扰强度是普通区域的百倍以上;反之,如果发送点附近只有普通的g型、k型恒星,其效果要差好几个数量级,信息几乎像被稀释在虚空中!"
王海峰猛地吸了一口气,眼镜后的眼睛瞪得溜圆,手指无意识地扶了扶镜框,仿佛在脑海中重构整个宇宙模型:"时空扭曲放大器!这些超大质量天体,其巨大的引力场扭曲了时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极其强大的‘透镜’和‘放大器’!
高维力量似乎也无法直接在我们这个维度的普通空间里高效地‘发声’,它们需要借助这些‘宇宙喇叭’来放大它们的‘信号’,就像声波在峡谷中回荡,被聚焦和增强!"他的声音带着顿悟的震撼,仿佛揭开了宇宙最深层的面纱。
这个发现如同闪电,瞬间照亮了许多谜团!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孔方佳恍然大悟,拳头下意识地握紧,"难怪‘净蚀者’的老巢要设在大犬座矮星系,那里虽然没有银河中心那么庞大的黑洞,但也存在数个恒星级黑洞和密集的中子星群!
难怪硅基文明在银河系中心黑洞附近的活动最频繁,力量也最强大!因为它们更容易接收到被‘放大’后的高维信息,受到的‘赋能’也最强!"
李艳也立刻想到了关键点:"从基因和神经结构上看,硅基生命的思维模式可能更趋于‘线性’和‘逻辑化’,相比碳基生命复杂混沌的情感意识,它们的‘特征弦’可能更容易与这种被放大后的、带有强烈‘指令性’的高维信息产生共振!换句话说,它们天生就是更好的‘接收器’和‘执行体’!"
一切都解释得通了!高维力量并非全知全能,它们施加影响需要"渠道",需要"工具"。大质量天体是它们的"广播塔",硅基文明是它们偏好的"遥控傀儡",而碳基文明内部的某些易感个体,则成了它们试图"培育"的、更隐蔽的"内部代理人"。
"等等......"孔方佳突然想到了什么,目光猛地投向大厅中央那个安静运转的"弦球之手"装置,一个惊人的、近乎叛逆的念头如同野火般在他脑中燃起。
"陈博士,对比一下我们‘弦球之手’进行干扰时产生的能量波动特征,与这些天然‘放大信号’的区别!"他急促地命令道,心脏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
陈星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立刻执行。数据快速比对,结果很快呈现出来。
"元帅,有显着区别!"陈星指着频谱分析图,"天然放大信号,就像......就像粗暴的大功率全频道广播,覆盖范围广,能量强,但不够精细,指向性差,很多能量都浪费在无用空间了,而且容易产生干扰杂波。"
"而我们的‘弦球之手’,"他的语气带上了几分自豪,"产生的干扰波,虽然绝对能量强度远不如前者,但极其‘精准’和‘聚焦’!就像一把激光手术刀,能够精准地指向特定的一段信息、甚至是一个特定的‘特征弦’进行抵消或屏蔽,能量利用率极高,几乎不产生冗余扩散!"
大厅里瞬间安静下来。王海峰、李艳,以及周围几位听到对话的研究员,都瞬间明白了孔方佳那个念头的含义,脸上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震惊和狂喜!
"它们......它们只是占了维度的便宜,拥有了借用宇宙天然‘放大器’的权限?"李艳的声音带着颤抖,"但在技术的‘精巧’和‘精准’程度上,我们的‘弦球之手’......反而......反而走到了前面?"
"不是走到前面,是走上了另一条路!"孔方佳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提高,但他迅速控制住了,眼神中燃烧着骇人的光芒,
"它们的力量如同洪荒巨流,依靠的是宇宙本身的伟力,磅礴但难以精细操控。而我们的技术,诞生于这个维度,源于我们对本维度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极致运用,虽然微小,却如绣花针般精准!"
他猛地转身,面向所有核心研究人员,目光如炬:"诸位!我们可能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我们低维文明的优势!高维力量并非不可挑战的神只!它们同样受限于某些规则!它们放大信息需要依赖固定的、巨大的宇宙天体,它们的‘广播’是粗放的、难以精确指向的!"
"而我们的‘弦球之手’!"他指向那台装置,"虽然功率有限,但我们可以随意部署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我们可以精准地选择干扰目标!我们可以做到它们目前看来还做不到的‘微创手术’式的信息干预!"
这个想法太过石破天惊,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眩晕般的兴奋!一直以来,高维存在都如同悬顶之剑,散发着令人绝望的压迫感。
但此刻,在四号研究所的紧急指挥室内,面对高维威胁的步步紧逼,孔方佳却以冷静而坚定的姿态,指出了一条可能的、以弱胜强的路径------不是依靠蛮力或数量优势,而是依靠极致的技巧和精准操作,将微小的力量转化为决定性突破!
"立刻调整研究方向!"孔方佳毫不犹豫,当场拍案下令,声音中透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王老,李艳,你们立即组织最精锐的技术团队和资源,成立代号为‘精准干预’的项目组!我要你们基于现有的‘弦球之手’核心技术,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两种革命性新设备,以应对当前危机!"
他语速飞快,思维清晰如刀,目光扫过全场,仿佛在切割复杂的问题核心:
"第一,‘破壁者’:这是一种能够主动瞄准、并尝试对特定来源——比如那些依托某个黑洞进行放大的高维信息源——实施定向、高强度干扰甚至‘反制’的先进设备!
我们要通过精密算法和能量聚焦,尝试堵住它们的‘信息喇叭口’!哪怕只能干扰片刻,也可能打断其关键的数据传递链,为友方争取宝贵时机!"
"第二,‘心梦者’:这是一种更小型化、更精准的便携装置,能够模仿高维信息的某些‘无害’或‘有益’特征,尝试对特定友方个体或小范围群体进行短暂的、积极的‘状态加持’,例如提升专注力、缓解精神疲劳、增强战斗信心,以维持团队在高强度任务中的韧性!
注意!"他加重语气,强调道,"‘心梦者’的设计必须绝对安全,仅限于短期、可逆、无副作用的生理影响,并且要有严格的伦理审查和控制机制,确保每一次应用都经过多重授权!我们绝不能为了胜利而沦为滥用技术的恶魔,变成我们深恶痛绝的那种存在!"
命令下达,王老和李艳立刻领命行动,整个"四号研究所"瞬间沸腾起来,研究员们奔走相告,实验室灯火通明,再次进入了新一轮的、更加狂热的攻关状态。
希望,如同在无尽黑暗中由孔方佳亲手点燃的一颗火种,虽然微弱而摇曳,却以其顽强的光芒真切地照亮了前进的方向,鼓舞着每一个人向未知发起冲锋。
地球文明,在惊恐地发现自己一直被无形之手拨弄的同时,也终于窥见了那双手并非毫无弱点。它们依赖宇宙的"固定炮台",而地球人类,却开始锻造属于自己的、更加灵活精准的"狙击步枪"。
一场跨越维度的、不对称的技术博弈,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