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鲍玉佳 作品

第20章 灰烬入海与法典长明(第2页)

“检察长,档案室移交过来的,037号跨国危害人类安全案…全部原始卷宗备份。” 陈默的声音带着新人的恭敬,也带着对这份卷宗所承载历史重量的本能敬畏。他将卷宗小心地放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卷宗侧脊上,“037”几个数字如同烧灼的烙印。

洪学友的目光落在卷宗上,眼神有瞬间的恍惚,仿佛透过那泛黄的封皮,看到了法庭穹顶下肃杀的国徽,看到了公诉席上摊开的绿色塑料笔记本,看到了屏幕上七个猩红的末日坐标,看到了南极冰盖下那场无声的熔毁…最终,落回眼前这个代表着未来的年轻面孔上。

“嗯。” 他应了一声,声音有些沙哑,“归档吧。新秩序下…它属于历史了。” 他挥了挥手,示意陈默可以离开。

陈默敬了个礼,转身走向门口。手搭上门把时,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回头,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未被磨灭的探究欲,轻声问:“检察长…那个‘灰烬’协议…真的…彻底焚毁了吗?一点痕迹都没留下?雅萍博士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学友抬起眼,看向他。那目光不再锐利如鹰隼,却深邃得像蕴藏着整个风暴过后的海。他没有回答关于协议的问题,只是平静地说:“做好你的工作,陈默。法律…在卷宗里,更在人心。出去吧。” 陈默似乎明白了什么,也似乎更困惑了。他点点头,轻轻带上了厚重的实木门。

办公室恢复了寂静。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明暗相间的条纹。洪学友的目光,无意识地扫过巨大的办公桌。桌面干净整洁,除了那份厚重的037号卷宗,只有一台关闭的终端,一个笔筒,再无他物。

他的视线,最终停留在办公桌最下方一个不起眼的、带锁的抽屉上。那是他多年未曾开启的私人物品抽屉。

鬼使神差地,他弯下腰,从制服内袋里摸出一把小小的、已经有些磨损的铜钥匙——这把钥匙,曾属于郑国强当年在工地临时宿舍的储物柜。插进锁孔,轻轻转动。

咔哒。

锁开了。

抽屉里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本封面早已磨损、边角卷曲的墨绿色塑料笔记本——正是当年法庭上洪学友摊开的那本!笔记本下面,压着一个朴素的硬皮文件袋。

洪学友伸出手,指尖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拂过笔记本粗糙的封面。他翻开扉页,上面是郑国强笨拙却认真的字迹:“工程日志 - 清源大桥 - 郑国强”。再往后翻,是密密麻麻的日期、天气、混凝土标号、施工进度…字里行间,是一个普通工人对工程最朴素的记录。

翻到日志最后几页,记录变得潦草、断续。日期停留在三十七年前那个噩梦般的夜晚。字迹被大片的、暗褐色的污渍覆盖、晕染。但就在这污浊的纸页边缘,在几乎无法辨认的字迹缝隙里,洪学友的目光猛地凝固!

那不再是工程记录!

是用尽最后力气、笔尖几乎戳破纸背留下的、被污血反复浸染又干涸的、断断续续的句子:

“…林工给的…药瓶…不对…周老板…实验室…”

“…柱子他们…咳…咳血…像…冻住了…”

“…王头…指套…有鬼!…凤凰…标记!”

“…告…告发…证据…藏…”

“…藏…烟盒…不…痰…血…一起…封…进…墩子…”

“…灰…烬…里…有…钥…匙…”

“…女…儿…萍…法…成了…光…”

最后几个字,“光”字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力竭而止,被一大片干涸的污渍彻底覆盖。

洪学友的呼吸停滞了。他仿佛看到三十七年前那个雨夜,重伤咳血的郑国强,蜷缩在桥墩冰冷的阴影里,用尽生命最后的力气,在随身携带的工程日志上,留下这指向滔天罪恶、指向一线生机、也指向遥远未来的、染血的密码!他藏匿的不只是芯片,更是这用血写就的、最初的控诉与托付!这笔记本,连同他记录的罪恶起点(周正、王铁柱、凤凰标记),连同他藏匿证据的方法(痰血封入桥墩),连同他对女儿和未来的最后信念(灰烬钥匙,法成光)…一起,被他封存在这最私密的抽屉深处,如同封存了一个时代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