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共生账簿与数据胎动(第2页)
其中一条最新的资金流,引起了张宇的注意:一周前,一笔500万美元的资金,通过复杂的代币交换,最终汇入瑞士一家名为“新生神经图谱”(nnt)的私立研究所账户。而nnt的研究领域,赫然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终关怀与意识数字化保存!
“新生神经图谱…临终关怀…”张宇立刻联想到诺瓦窃取全球病患数据的核心罪行。“查!nnt的背景、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特别是近期的资金动向和异常设备采购!”
调查结果令人不安:nnt由数名神经科学界颇具争议的学者创立,其核心项目“意识方舟”(elysium project)声称致力于“保存人格意识”,但从未通过主流学术期刊发布详细技术路径。更关键的是,其近期采购清单中,包括数台超高功率的低温神经场共振仪——其技术参数与当年冷库“冰蓝回响”装置的核心组件高度吻合!
“他们不是在保存意识…他们是在复刻‘冰蓝回响’网络!用那些濒死病人的大脑作为活体节点!”李晴的声音冰冷。惠特曼拖延污染治理,是为了给这些新节点争取建立时间?“方舟残响”从未放弃重建那个恐怖的秩序场!
临港新区,盐碱地生态农场示范田。陈大海戴着草帽,笨拙却认真地跟着农技员学习海芦笋的田间管理。脚下的土地泛着白碱,海风带着咸涩,但那一垄垄在改良土壤中顽强生长的翠绿嫩芽,却让他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带着希望的憨笑。陈小海安静地坐在田埂旁的小马扎上,小手托着下巴,看着爷爷劳作。他手臂上的蓝斑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但眼神中那份超越年龄的沉静依旧存在。
林薇检察官和农业专家刘教授站在一旁。“陈叔上手很快,这片示范田效果超出预期。省里已经决定扩大投入,优先安置受污染影响的渔民家庭。”刘教授欣慰地说。
“生计有了着落,人心才能定。”林薇点头,目光扫过远处正在施工的规模化养殖池工地,“但真正的考验是市场。海芦笋、耐盐碱贝类…这些新产品,消费者认不认?渠道通不通?别让乡亲们刚上岸,又栽在市场风浪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放心,林检。”负责对接的本地农业公司经理连忙保证,“我们和几家大型生鲜电商签了意向协议,主打‘生态修复’概念,市里也会在政策上倾斜…” 林薇看着陈大海小心翼翼抚摸嫩苗的样子,轻声道:“光有‘概念’不够。要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看到这片被毒害过的土地,真能长出养活人的新希望。这比多少份文件都管用。” 司法追索之外,这扎根于泥土的新生,同样是对抗“秩序”虚无的坚实力量。
海东市局网络作战中心,气氛凝重如暴风雨前夜。老吴盯着屏幕上从开曼律所元数据索引中解析出的异常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