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鲍玉佳 作品

第135章 焦土下的共振(第2页)

老式磁带物理规格/编码特征 → 碎片索尔森服务器深层缓存残留日志片段,提及“第三代神经信号诱导载具原型(nsiv-p3) ”的物理规格及抗干扰编码方案。

冰冷的结论再次在虚无中凝聚成形,被投射在监控屏幕上,带着令人骨髓发寒的精确:

警告:检测到高度可疑神经诱导编码残留!

目标磁带载体非单纯数据存储!

其核心功能为搭载特定频段神经信号诱导程序(nsiv),与已知“深绿”行动中使用的非致命性精神压制武器技术同源!

激活机制:物理位移触发/特定环境电磁场谐振。

影响:定向干扰目标中枢神经,诱发强烈眩晕、方向感丧失、时间感知错乱(作用时间约15-30分钟)。

监控台前,神经信息学家盯着屏幕上那行血红色的警告,瞳孔骤然收缩,脸色瞬间煞白:“神经诱导编码?!物理触发?!快!通知张队!接触背包的人立刻远离!进行神经扫描!快——!”

临港新区,实验田警戒线边缘。夕阳的最后一点余烬挣扎着沉入地平线,将天空染成一片病态的紫红。空气里,浓烈的焦糊味、泥土被灼烧后的腥气,以及深层净化设备散发的微弱臭氧味道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颓败感。

陈大海佝偻着背,像一尊凝固在焦土上的雕像。他布满老茧和细小裂口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捻着从灰烬里扒拉出来的半颗稻种。稻种焦黑、干瘪,像一块被烈火彻底吞噬了生命的小小木炭。张宇低沉的声音还在他耳边回响,剥开了“深绿”那层技术白手套的外皮,露出了下面“秩序地平线基金会”(ohf)那冰冷、庞大、带着非人秩序感的手掌轮廓。老人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掌心那半颗死种,仿佛要将它看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基金会…‘秩序’…”他喉咙里滚出沙哑的音节,像砂纸在粗粝的石头上摩擦,“他们管这个…叫‘秩序’?”他咧开嘴,那笑容扭曲在布满沟壑的脸上,比哭更难看,“让毒土烂着…把能活的苗…烧光…这就是他们的‘地平线’?” 他布满血丝的眼珠里没有泪,只有一种被逼到悬崖尽头、退无可退的凶狠执拗,如同被烈火燎过却深埋地下的根须。“不让活…偏要活!”他猛地攥紧拳头,那半颗焦黑的稻种深深硌进他粗糙的掌心,带来尖锐的刺痛。“苗烧了…就再种!种到这地…再也毒不死东西!种到…能养人!”

他不再看那片刺目的焦黑,用尽全身力气,颤巍巍地撑起身子。佝偻的背脊挺直了一瞬,随即又被生活的重担和眼前的绝望压得更弯。他一步一顿,沉重地迈向净化区边缘那片刚刚翻整过的试验田。泥土是新翻的,湿润,带着一丝微弱的、属于正常土壤的微腥气息。沈澜带着她的团队,正穿着防护服,用最精密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将一批新培育的、经过基因加固的稻种,埋进特制的隔离培养土中。动作轻柔得如同安放婴儿。

陈大海蹲在田垄边,伸出他那双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关节粗大变形的手,近乎虔诚地接过沈澜递来的几粒饱满金黄的种子。新稻种带着实验室赋予的微凉触感和基因编辑特有的完美光泽。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捻动它们,感受着那饱满坚硬的生命力,与掌心那半颗焦黑死寂的残骸形成天壤之别。他小心翼翼地将新稻种放入沈澜挖好的小坑里,再用微微颤抖的手指,将旁边温热的、经过初步净化的泥土覆盖上去,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