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余烬复燃与正义回响
净蚀中心的环形光幕上,全国地图蔚蓝平静,仿佛昨日的惊涛骇浪只是一场幻梦。但林建奇右臂那残留的、如同暴风雨后低气压般的隐痛,以及尘光密钥后台持续运行的深度扫描进程,都无声地宣告着:战争从未真正停止,只是转入更深、更静的层面。 “孤儿节点的清除率已达97.3%,”技术员汇报,声音在寂静的指挥中心显得格外清晰,“剩余节点处于极度深度的休眠状态,激活概率低于0.01%,但…无法绝对归零。”
“0.01%的概率,落在具体的受害者身上,就是100%的灾难。”林建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密钥,建立长期监测预警机制,将剩余节点特征纳入永恒追踪列表,任何异常波动,即刻告警。”
“是!”
指令下达,一套无形的、将持续运转多年的监控体系悄然织就。这既是技术的胜利,也是一种无奈的承认:在技术与人性阴暗面的交锋中,绝对清零近乎奢望,唯有永恒的 vigilance(警惕)。
审讯与清算的环节,进入了更深的水域。证据链需要最终闭合,罪恶需要得到具体的丈量。
郑雅萍检察官坐镇上海,通过高清视频系统,同时连线淮南、高碑店、石家庄、达州等多个审讯现场。她的提问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剥开层层狡辩与伪装,直抵核心。
面对工商银行保安鲍玉佳:
“你说你不知道贴纸的作用?”郑雅萍调出尘光密钥分析出的信号传输路径图,图中清晰显示贴纸信号经由数个中继站,最终汇入付书桐控制的指令库,“信号每次激活,你账户都会收到一笔小额比特币。你告诉我,这是物联网体验项目的‘报酬’,还是对你参与构建非法数据传输节点的‘酬劳’?” 鲍玉佳脸色惨白,哑口无言。微不足道的贪念,成了系统漏洞的一部分。
面对上海崇明士官曹荣荣:
郑雅萍展示了他出售的病患数据与孙鹏飞问卷模型筛选结果的高度重合性:“这些‘社会关系简单、心理脆弱’的人,他们的健康隐私被你明码标价,最终成为诈骗团伙精准施害的‘优质目标’。曹荣荣,你穿着白大褂,做的却是递刀子的勾当!” 曹荣荣低下头,不敢再看屏幕。制度的蛀虫,往往源于对职责最轻微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