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暗流溯源与人心铸盾(第2页)
他的指令细致入微,仿佛在已经打扫过的战场上,再用金属探测器一寸寸地犁过。这不是不信任之前的工作,而是他对那0.01%概率的执着。
数小时后,三地几乎同时传回报告。
淮南: 在淮海路支行对面一个废弃报刊亭的旧Led广告牌控制器内,发现一个非法的蓝牙低功耗信标,其广播内容经过加密,但广播间隔模式与付书桐设计的“孤儿节点”唤醒协议存在高度相似性!该信标电量即将耗尽。
高碑店: 在武京伟常坐的那个网吧座位对应的网络端口,发现极其微量的、定期向某个云存储地址发送的加密校验数据包,数据包大小恒定,内容无意义,但其发送时间戳与资金注入周期存在隐晦的数学关联。
达州: 军营网络防火墙底层规则集内,发现一条极其隐蔽的、允许特定加密协议碎片通过的“宽容”规则,该规则并非标准配置,其添加时间与林奉超活跃时期吻合。
这些发现让郑雅萍倒吸一口凉气。“它们…真的还在…像蟑螂一样…”
“不是它们,是它。”林建奇纠正道,眼神锐利,“所有这些残留痕迹,其行为模式都指向同一个设计逻辑——付书桐的‘幽灵协议’。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网络的残肢,仍在按照预设的本能,执行着极度简化的‘监听-校验-潜伏’指令。”
就在这时,尘光密钥的深度基因测序结果弹出:
【目标冗余模块基因序列,与“幽灵脚本v2.1”核心休眠唤醒模块相似度71.2%,与已故黑客凯文·米特尼克早年提出的“网络孢子”概念性设计存在24.8%的隐性关联。结论:高度怀疑为“幽灵”协议的极简化、硬件化变种。】
“网络孢子…”林建奇沉吟,“一种理论上可以无限期休眠,通过硬件依附传播,等待特定信号唤醒的极端隐匿设计。付书桐不仅继承了哥哥的代码,还吸收了更黑暗的理论。”
“必须立刻清理所有已发现的残留点!”郑雅萍 urgency地说道。
“清理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林建奇指向光幕上那批音箱的来源地——南方某电子零件翻新工厂,“找到这些‘孢子’的源头。是随机污染,还是有针对性的投放?”
他再次下令:“密钥,溯源该批音箱的流通路径,锁定翻新工厂。协调当地网安、工商部门,立即对其所有库存、原材料来源、 firmware(固件)烧录记录进行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