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学术暗流与人心终局
学术论文预印本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净蚀中心激起层层策略涟漪。对方不再满足于黑暗深处的窃窃私语,而是试图登上光明正大的学术殿堂,为危险的技术加冕。
林建奇的策略迅速部署。数名身份经过精心伪装、学术背景无可挑剔的“同行评审专家”,通过不同的国际渠道,对那篇关于“下一代网络身份认证协议”的论文提出了极其专业且犀利的质疑。问题核心直指其与已知高风险技术(经过脱敏处理)的相似性,以及其数学模型在极端条件下可能存在的致命漏洞。
压力迅速传导至论文作者——那位东部顶尖大学的年轻副教授。起初,他试图用复杂的数学语言和学术黑话进行辩护。但当质疑变得无法回避,且来自多个不同国家的“专家”时,他回复的邮件中开始流露出焦躁和不自信。
密钥全程监控其通信流量,发现其与境外那个“前沿科技基金会”的联系频率急剧上升,通信加密等级也进一步提升。
“他们坐不住了。”郑雅萍盯着流量图谱,“基金会开始在背后指导他如何回应。”
“很好,”林建奇眼神锐利,“让我们的‘专家’继续施压,问题要更尖锐,直接点出几个经过模糊处理的、与‘幽灵’协议相关的核心特征词,看看他们的反应。”
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和技术战,目的不是阻止论文,而是迫使对方暴露更多底牌。
果然,在又一轮尖锐质疑后,副教授的回复邮件中,夹杂了几句看似抱怨、实则可能是在传递信息的牢骚:“…真知灼见总是难以被当下理解…‘先驱者’注定孤独…待‘圣堂’建成之日,自会证明一切…”
“圣堂(sanctum)?”林建奇立刻捕捉到这个新代号,“密钥,全球范围检索这个代号,关联所有已知情报!”
初步检索结果令人震惊:“圣堂”这个代号,在过去几年的一些极客圈私下交流、以及某些破产的科技公司的内部代号中零星出现过,通常与“终极安全”、“新纪元网络基石”等概念模糊相关。从未引起过重视。
如今看来,这极可能是“摇篮”遗产继承者们对自己终极目标的一个隐喻!
“他们的野心不小,”郑雅萍倒吸一口凉气,“想构建一个他们掌控下的、新的网络基础协议‘圣堂’?”
“论文只是投石问路的一步棋。”林建奇断定,“通过学术圈进行概念预热和技术铺垫,寻找盟友,试探反应。我们必须深挖这个基金会和‘圣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