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时间涟漪与人类哨兵
“归墟”的信号如同一颗投入时空连续体的石子,其引发的涟漪同时荡漾在星辰之间与地球深处。那跨越光年距离、精准同步的天地共鸣,以及全球深度休眠“孢子”的飞秒级同步悸动,将净蚀中心的威胁等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不再是单纯的网络犯罪或技术威胁,而是上升到了文明存续层面的未知风险。
最高决策层授权启动“方舟”预案,这是应对 existential risk(生存性风险)的最高等级响应。全球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量子信息专家、甚至哲学家和神学家被秘密召集,组成跨学科智库,试图解读“归墟”信号的潜在含义和“摇篮”计划的终极目的。
尘光密钥的算力被最大化调动,全力分析那次天地共鸣的所有数据,试图寻找任何可理解的模式或信息。同时,全球监测网络进入最高警戒状态,严密监控任何异常的物理现象或网络活动。
林建奇站在巨大的综合态势图前,上面同时显示着奥尔特云的模拟星图、全球地质传感器网络的状态、以及所有已知“孢子”残留点的分布。一种无力感偶尔会袭来——人类的力量在宇宙尺度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种基于时空本身的新型通信或存在形式。”一位被紧急征调的理论物理学家在视频会议中艰难地表述,“‘归墟’可能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状态,一种…维度。‘摇篮’的遗产,或许只是通往那个维度的一把简陋的钥匙。”
这些讨论近乎形而上学,但却是在现有科学框架下唯一能进行的尝试。
与此同时,“涤心”行动并未停止。 对“圣堂”密钥生成机制的学术“污染”仍在持续。令人意外的是,在“归墟”信号事件后,区块链合约的抵抗似乎减弱了,其自我校验频率逐渐恢复正常,甚至对“污染”的容忍度有所提高。
“它们…似乎被更重要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郑雅萍分析道。
“或者,‘圣堂’本身也是‘归墟’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一个祭品。”林建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的干扰,或许无意中符合了某种更大的‘节奏’?”
他下令“涤心”行动转入静默观察模式,保留干扰能力,但暂停主动施压,以免在不明全局的情况下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