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鲍玉佳 作品

第416章 逆模因之锁与人心终局(第2页)

经过数日计算,密钥终于发现,这些复杂图案的拓扑结构,与“回声”计划残存文档中某些无法破译的加密符号,以及付书云笔记里最晦涩的几页草图,存在深层的、非偶然的数学同构性!

更重要的是,当研究人员长时间凝视这些图案时,会产生一种奇特的认知抑制效应——他们会下意识地忽略、忘记与“回声”、“集体意识实验”等相关的研究线索!

这些剪纸,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基于视觉的“逆模因”载体!那位民间艺术家,很可能曾是“回声”计划的某种外围参与者或知情者,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响应了“锁住它”的号召,将危险的信息转化成了令人“视而不见”的艺术品!

“找到钥匙了!”郑雅萍激动万分,“逆模因并非不存在,它只是被编码成了另一种形式!”

基于对剪纸图案的解构,密钥成功逆向推导出了一种“逆模因”信息的数学描述符。¢6¨1!看`书?网· .更?新,最^全/利用这个描述符,小组重新筛查了海量历史数据。

很快,更多的“逆模因”载体被发现了:一首旋律古怪、让人听过即忘的民间小调;一套看似毫无意义的儿童拍手游戏规则;甚至某个地区一种失传的、用于编织特定图案的独特织布技法……

它们都蕴含着同一种“逆模因”核心,像一道道无声的禁令,默默守护着那个危险的秘密长达数十年。

“立刻尝试破解这种‘逆模因’的运作机制!”林建奇下令,“如果我们能掌握它,或许就能构建出一种全新的、针对‘归墟’相关信息的认知防线!”

然而,就在“遗忘猎手”小组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新的异常再

次出现。

这一次,异常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锚点”网络内部。

数名长期参与冥想训练、且曾报告过“感知异常”的核心技术人员,在同一晚做了内容高度相似的噩梦。

在梦中,他们并非听到嗡鸣,也非感到被注视,而是“看”到了一幅景象:一片无边无际的、灰黑色的、不断缓慢蠕动和重构的巨大结构体,像是某种无法理解的宏伟建筑,又像是某种活着的、沉睡的巨大生物的内脏器官。他们感到自己在这结构面前渺小如尘埃,并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古老、虚无、冰冷的漠然所笼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醒来后,他们无法详细描述那结构的具体形态,只留下一种强烈的情绪残余:那并非恶意,而是一种足以让人彻底失去存在意义的、绝对的疏离感。

“归墟…的内部景象?”郑雅萍推测,感到不寒而栗,“他们的意识,在高度同步和敏感的状态下,难道…被动地‘连接’上了那个存在?”

林建奇立刻叫停了所有冥想训练。“我们可能在无意中打开了一扇我们无法控制的‘门’。”他神色无比严峻,“立刻对所有报告噩梦者进行最严格的身体和心理隔离检查!密钥,分析他们的脑波数据,寻找任何异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