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尘归尘·光向光(第2页)
所有罪孽的余烬,已彻底熄灭。
而光明侧的篇章,仍在不断书写新的内容:
内蒙古,马文平 的互助基金帮助了一位退役后成为农业技术专家的老兵,其项目改善了当地土壤质量。善意的循环突破了人际互助,开始惠及环境。
湖北,程俊杰 的孙子考上了大学,选择的是网络安全专业。“我爷和我爸都受过骗,我想学点本事,让别人少受骗。?m·a!l,i′x\s~w!.?c?o~m?”朴实的家风中长出了对抗时代风险的现代智慧。
南昌,梁露 主持编写的心理防护手册下发部队,她受邀到各部队讲课,成为了许多年轻士兵信赖的“知心大姐”。她彻底告别了“傻孩子”的过去,成为了守护他人心灵的骨干。
浙江嘉定,沈舟 在净蚀中心牵头制定了“基层网络异常行为早期识别指南”,将其过往的侦查经验转化为了系统性的知识。
西北的天才少年 所在的团队,其“意识场谐波”理论得到了实验验证,为“无害共存”策略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
他们的故事,象征着社会自我修复和进化能力的胜利。
净蚀中心本身,也进行着深刻的转型。
“逆模因”滤网的研究未被放弃,但其目标已从“防御武器”转变为“理解工具”——试图通过它来更精细地测绘人类集体意识的“地形图”,识别出哪些区域容易产生危险的“共振峰”,从而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教育和文化引导,而非强行压制。
林建奇签署命令,将尘光密钥的部分算力永久性地分配给了一个名为“社会意识气象台”的项目。该项目不再专注于外部威胁,而是持续监测、分析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情绪、文化趋势、舆论焦点,并评估其“意识相干性”与“能量强度”,定期发布“社会心态健康度”报告,为教育、文化、宣传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场无声的变革正在发生:守护文明的方式,从建造更高的城墙,变成了培育更健康的土壤。
一日,密钥的“社会意识气象台”捕捉到一个微小却令人欣慰的趋势。
在某知名知识分享平台上,一个关于“如何看待科技发展中的人文伦理”的话题下,涌现了大量高质量的讨论。许多参与者自发地引用了“幽灵”案作为反面案例,来分析技术滥用、数据隐私、人性弱点如何共同酿成恶果。他们的讨论理性、深入,超越了简单的情绪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