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樱 作品

第211章 煤焦油 (第2页)

及稍长,无需外力诱导,便可见其争强好胜、利己之态。

如那江浙士绅豪族与官员,于赈灾粮一事上,不顾百姓生死,肆意贪腐,尽显私欲之恶。

此非世风所染,实乃本性驱使。

若无律法、教化约束,恶念便如野草疯长。

所谓‘善’,不过是后天经教化、规束而显,非其本心。

故人性之初,恶根已种,后天需以法与德,方能遏制恶之蔓延,导人向善。”

常孤雏闻罢,亦点头称善。

临安公主问道:“夫君,妾所言,汝点头;敏敏所言,汝亦点头。究竟汝意属何者?”

常孤雏微微一笑,缓缓开口道:“夫人与敏敏所言,皆有其理。

夫人以人之初性本善为论,盖因赤子初生,未染尘俗,心怀纯然之爱,其善源自天性,如清渠始流,纯净无暇。

此论强调后天环境对人性之塑造,若遇良善之境,受教化熏陶,则善念滋长,可为世间添暖。

敏敏以人性本恶为说,亦切中要害。

人生而有欲,求存、求利之心与生俱来。

若无规束,私欲易膨胀,如江浙贪腐之辈,为谋私利,不择手段,尽显人性之恶。

律法与教化,恰如堤坝,遏制恶之泛滥。

然吾以为,人性非单纯善恶所能蔽之。

善恶两端,本为一体,如阴阳共生。人有求生本能,此为‘恶’之萌蘖;而护亲爱人之情,又是‘善’之发端。

后天境遇、教化不同,善恶之彰亦异。

故治国理民,当以教化启人善念,以律法镇人恶欲,刚柔并济,方可达致天下太平,人皆向道。”

常孤雏继而娓娓道来:“人性之复杂,恰在于此,善恶并非决然二分,而存诸多矛盾之处。人之一生,境遇多变,善恶亦随之转换。

且观身处贫寒之人,为求生存,或偶生恶念,行些许苟且之事,此非其本心向恶,实乃迫于生计。

若遇贵人相助,或得机遇改善生活,心怀感恩,便可见其善举频出,转而扶危济困,此乃由恶向善之变。

又有身处富贵者,本可凭借资财行善积德,然因骄奢之心渐起,私欲蒙蔽本心,为保权势财富,不惜欺凌弱小、损人利己,由善入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