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靖的遗尘(第2页)
穆之心头一动,这正是他心中盘旋已久的疑问。他放下茶壶,恭敬道:“大人学识渊博,对故土了如指掌,穆之深感钦佩,亦常感好奇。想必……祖上渊源极深?”
东野稷嘴角勾起一抹复杂难明的笑意,那笑意中似乎带着一丝遥远的悲凉与骄傲。“渊源?何止是渊源。”他目光望向窗外庭院里一株遒劲的老松,仿佛穿透了时光,“我东野家,本非扶桑姓氏。先祖名讳东野明,乃是一百二十余年前,大靖王朝正使,奉皇命,出使这日出之国。”
“大靖?!”穆之瞳孔微缩。大靖,那是被如今的大雍取而代之的前朝!史书记载,靖末帝昏聩,民不聊生,最终被太祖皇帝起兵推翻。这段历史,对身为大雍臣子的他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前朝旧事”。
“不错,大靖。”东野稷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追忆先祖荣光的肃穆,“先祖东野明公,乃当时名臣,学贯古今,风骨卓然。他率使团远渡重洋,抵达扶桑,与当时的幕府将军会晤,订立盟约,播撒文明,一时传为佳话。使团本已完成使命,即将启程归国。”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沉痛,“然而,就在归航前夕,噩耗传来——大靖……亡了!太祖皇帝已在金陵登基,改元大雍!”
穆之屏息凝神,他能想象到,那位远在异国他乡、肩负皇命的老臣,骤然听闻故国倾覆、君王殉难的消息时,是何等的天崩地裂。
“先祖闻此噩耗,如遭五雷轰顶,悲痛欲绝,数日水米不进。”东野稷的声音带着深深的共鸣,“使团众人,亦是人心惶惶,归国无望,前路茫茫。有人提议就地解散,各自求生;有人欲效仿古之忠臣,蹈海殉国……”他摇了摇头,目光变得坚定,“然先祖明公,最终做出了决断——大靖虽亡,华夏衣冠不可绝于东瀛!我等身为使臣,身负传播圣贤之道、维系两国邦交之责,岂可因国变而轻弃使命?他力排众议,决定带领愿意追随的使团成员及其家眷,留在扶桑!”
“留……下了?”穆之喃喃道,心中震撼莫名。一个前朝使团,在故国覆灭后,选择留在异域扎根!这需要何等的决断与韧性!
“是,留下了。”东野稷眼中闪烁着一种传承自先祖的光芒,“先祖更东野氏之姓为‘东野’,取‘东方原野’之意,亦有不忘故土之念。他以使团积存之资,在四国岛东岸购置田产,营建屋舍。凭借渊博学识、治世之才,以及从中原带来的先进技艺与文化,不仅站稳了脚跟,更逐渐赢得了当地豪族乃至幕府的尊重。先祖教导子孙,永记华夏血脉,习汉字,诵诗书,明礼仪,通晓故国典章制度。同时,亦要深植扶桑,通晓其语言习俗,融入其秩序。百年沧桑,几代经营,方有我东野家今日在香川之根基。”他看向穆之,语气带着一丝自嘲,“所以,我东野家,乃是大靖遗臣之后,在这扶桑之地开枝散叶的‘遗民’。说我是大雍人?血脉上是,但心之所系,或许更在那早已烟消云散的‘大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