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都察风雷四(第2页)
“……漕运案已尘埃落定,吴仁、马奎、张彪伏法,户部、漕运衙门数名官员落马。孤穆之在都察院声威大震,宋怀瑾甚至授予其‘肃清吏治’银印以示嘉奖,李崇山一系遭受重创,暂时蛰伏。”崔文远声音平稳,补充了银印的关键信息。
太子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雷霆手段,干净利落。这孤穆之,倒真是把好刀。老三(晋王)那边,损失不小吧?”
“正是。吴仁乃晋王在户部的重要棋子,此番被斩断,晋王在钱粮调度上必受掣肘。且此案牵连甚广,晋王在漕运的布局也暴露无遗,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崔文远回道。
“嗯。”太子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这把刀,用得好,能替孤斩断不少荆棘。宋怀瑾此举,更是锦上添花。不过…”他话锋一转,指尖摩挲着玉佩,“刀太利,也容易伤己。李崇山那老狐狸,岂会善罢甘休?还有老三,吃了这么大亏,必定怀恨在心。如今穆之得了银印,更是众矢之的。”
“殿下英明。”崔文远道,“孤穆之锋芒太盛,已成众矢之的。接下来,恐怕会有明枪暗箭。我们是否…需要暗中护持一二?”
太子沉吟片刻,缓缓道:“不必刻意。只需让人盯着点,别让他折在那些下三滥的手段里。至于李崇山和老三的明枪…让他自己去挡!孤倒要看看,这把刀,到底有多硬!”他眼中闪烁着玩味与期待,“传话给穆之,漕运案办得漂亮,孤…甚慰。宋都堂慧眼识人,赐印嘉勉,实至名归。望其持此印信,再接再厉,整肃京畿吏治,莫负圣恩。”这“甚慰”与“实至名归”,既是肯定,也是无形的鞭策与压力,更暗示他已知晓银印之事。
晋王府·书房
“哗啦——!”又是一套上好的青花茶具被狠狠扫落在地,碎瓷飞溅!
晋王李睿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与不甘。“废物!都是废物!吴仁那个蠢货!还有李崇山!老匹夫!连个刚入都察院的毛头小子都压不住!宋怀瑾那老东西居然还把银印给了他?! 害本王损失惨重!”
谋士刘文彦面色凝重,待晋王发泄稍歇,才上前一步,低声道:“王爷息怒。事已至此,暴怒无益。孤穆之此人,已成心腹大患,必须除之!如今他手握银印,气焰更炽,若不早除,后患无穷!”
“除?怎么除?!”晋王怒道,“他现在风头正劲,又有陛下…哼!”他想起皇帝对漕运案的最终裁决,心中更是憋闷。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刘文彦眼中闪过一丝阴冷,“李崇山在都察院经营多年,此番受挫,必不甘心。我们只需…添一把火。”
“哦?”晋王眼神一凝。
“王爷可还记得,孤穆之身边那个来历不明的银发女子?”刘文彦压低声音,“据查,此女名为林汐月,前镇北侯之女,如今被封为卿月郡主。她发间那四缕银发,甚是诡异,有传言说其修炼邪功,或与北疆异族有关…”
晋王眼中精光一闪:“你的意思是…”
“我们可以…暗中放出风声。”刘文彦阴恻恻一笑,“就说孤穆之包庇妖女,其本身亦可能修炼邪术,故能洞察秋毫,破案如神。再联系他北疆巡察的经历…添油加醋一番。御史台里,总有些‘清流’老顽固,最恨这等‘妖邪’之事。只要有人闻风上奏,弹劾他‘结交妖邪,蛊惑人心’…届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算陛下不信,也必生嫌隙!他孤穆之再硬,能硬得过悠悠众口?能挡得住‘妖邪’之名?他那银印,还能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不成?”(将银印作为攻击的衬托点)
晋王闻言,脸上怒容渐消,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狠厉的狞笑:“好!此计甚妙!就按你说的办!记住,要做得干净,不留痕迹!”
“王爷放心!”刘文彦躬身领命,眼中寒光闪烁。
武王府·演武场
武王李继刚练完一套刀法,汗流浃背。亲兵递上汗巾,他随意擦了擦,走到场边石凳坐下。参将周猛快步上前。
“王爷,都察院那边,漕运案结了。孤穆之…大获全胜,右都御史宋怀瑾特赐其‘肃清吏治’银印以彰其功。”周猛语气平静,补充了关键信息。
“哼!”李继冷哼一声,灌了一大口水,“老三这次栽得不轻!活该!让他平日里装腔作势,暗地里尽干些龌龊勾当!吴仁倒了,他在户部的爪子被剁了一只,漕运那边也折了马奎!本王倒要看看,他接下来还能怎么蹦跶!”他眼中带着幸灾乐祸的快意,但随即又皱起眉头,“不过…这孤穆之,下手也太狠了点。李崇山那老狐狸,这次怕是恨得牙痒痒了。宋怀瑾这老狐狸,倒会借势,这枚银印一给,孤穆之这把刀就更利了,怕是要搅动更大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