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琉璃瓦血祭三 (第3页)
“张翰…”皇帝的声音平淡无波,如同深潭古井,“当年漆林盗伐案,他时任工部清吏司郎中…对下属监管不力,致使属官贪墨,漆林受损,确有失察之责。然…时隔多年,涉案人等或死或逃,关键证据湮灭无存。且杜三供词之中,并未直接指证张翰参与构陷杜青山…仅凭推测与旧案关联,难以定罪。”
穆之躬身,声音沉稳:“陛下明鉴。张翰在此次周墨白遇害案中,并无直接涉案证据。然其身为工部清吏司上官,御下不严,失察渎职,致使属官枉法,酿成冤案,引发血仇,祸及朝廷命官…此等过失,亦难辞其咎。且‘孝吕陵毒烟案’卷宗失踪,恐与当年漆林案亦有千丝万缕之联系,张翰身为当年主管官员,其责难逃。”
皇帝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深沉的算计。张翰此人,处事圆滑,虽无明确派系,但在工部经营多年,根基深厚,门生故吏遍布。眼下户部因潘季驯铁腕肃贪刚经历一场大地震,朝局未稳。若此刻再动工部侍郎,牵一发而动全身,恐引起更大的动荡。杜三已死,周墨白已亡,旧案翻出,徒增纷扰,于朝局无益。帝王权衡之术,重在平衡与稳定。
“嗯。”皇帝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张翰,御下不严,失察渎职,难辞其咎。着罚俸一年,留职察看!以儆效尤!望其痛定思痛,克己奉公,戴罪立功!”
“陛下圣明。”穆之垂首,心中了然。这个结果,在他意料之中。帝王权术,重在平衡。张翰的罚俸留任,不过是给汹涌的暗流盖上了一块华丽的遮羞布,暂时平息了表面的风波。那深埋的脓疮,并未真正根除。
“至于大理寺左少卿一职…”皇帝的目光落在穆之身上,深邃难测,带着一丝审视与期许,“周墨白伏诛,左少卿之位空缺。大理寺掌天下刑名重地,审谳大狱,纠劾百官,不可一日无主。穆卿,”皇帝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金口玉言的威严,“你刚直明断,心思缜密,屡破奇案,肃清法纪,朕心甚慰!即日起,擢升你为大理寺少卿(正四品),暂代左少卿之职!望卿秉公执法,整肃法纪,涤荡污浊,莫负朕望!”
“臣…孤穆之,领旨谢恩!”穆之深深一揖,声音沉稳有力。大理寺少卿!这不仅是官阶的擢升,更是将他推向了帝国司法体系的核心枢纽,也推向了更汹涌、更险恶的权力漩涡中心!从此,他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朝野神经。
走出养心殿,深秋的寒风裹挟着刺骨的凉意扑面而来。穆之紧了紧官袍,抬头望向大理寺衙门的方向。暮色四合,天际残留着一抹暗红的余晖,如同凝固的血痕。他仿佛还能看到那片刺目的血污,看到那高悬的、被染红的“明刑弼教”匾额。鸱吻索魂,血祭琉璃。执法者死于律法铁齿之下,是天道轮回的讽刺,更是对法纪崩坏、吏治腐败的无声控诉与最严厉的警醒!
张翰安然无恙,杜三血溅刑场,周墨白化为冤魂…这场血案背后的真正黑手——那吞噬了杜青山、又间接导致了周墨白之死的庞大利益集团与腐朽制度——依旧如同蛰伏在暗处的巨兽,在阴影中舔舐着獠牙,等待着下一次的狩猎。
穆之握紧了腰间的玉带,指尖传来冰冷的触感。他眼神锐利如初,深邃如渊。前路荆棘密布,暗流汹涌。但他心中的信念,如同那鸱吻神兽,虽染血却依旧昂首向天,睥睨四方,从未动摇!涤荡污浊,肃清法纪,还这朗朗乾坤一个清明!这条路,纵是刀山火海,他孤穆之,必将一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