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陆游陆游
第二百四十五章,陆游陆游
休息好了,韩复来继续码字。
但坐了半天,有点思路不顺了。
辛弃疾写到这里就马上完了,只用一两章的篇幅了。
现在韩复来纠结的是,陆游这个人物。
陆游和辛弃疾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的,那他还有必要写吗?
显然是没有了。
陆游的经历,也没什么特别的——除了和老婆离婚的那段。
陆游是什么经历呢。
韩复来仔细想了想……
陆游比辛弃疾大十来岁,是在靖康之变前就出生的。
靖康之变之后,就跟着家里人一起逃难,但显然,人家是贵公子,逃难也不像是一般流民那种,他还能读书,还能学习,吃得饱穿得暖。
到了南宋,他读了书,就要去考科举。
像陆游这种历史留名的人,读书方面肯定是没问题的——考的很好,省试第一。
第二年殿试……殿试没参加。
因为秦桧的孙子省试第二,所以第一的他就不应该存在!
后来终于当官了,也是个县主簿,这个官很小,大概就是个副县长。
当了没几年,他一个县主簿要去参与讨论北伐的事,这是你能乱讨论的吗?
你还主战,你是个谁啊你就主战,然后就被罢官了。
罢官了好啊,那就隐居,写田园诗……这几乎是每一个诗人的标配了。
按照一般逻辑发展,罢官之后又会复起的。
陆游也不例外,到了蜀中当通判去了,还比之前的官大了不少。
通判当的没意思,陆游这个主战派,直接跟着四川宣抚使王炎,投身军旅,筹划北伐去了。
这个时候,正是辛弃疾做官做到最大的时候。
一名伟大的诗人,一次罢官隐居是不够的。
所以,陆游又被罢官了。
罢官的原因好像是嘲讽什么的,反正不是具体的罪,就是乱说话,或者文字狱那种。
这次罢官之后,就再没复起,一直到写下了示儿。
这个经历,简直就是诗人的标准经历。
这段历史基本写出来了,陆游的经历又没什么特别曲折出彩的地方,再写,就完全没必要了。
主要还是陆游的诗词。
陆游的诗词,和辛弃疾的词,从大体范围来看,也都是一个风格和路子。
首先,就是抗金北伐的遗憾和盼望。
其次,就是隐居时候的悠闲和惬意。
最后,就是感慨了,感慨岁月如梭,感慨自已老了,感慨北伐无望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