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别恋霞影(第2页)
她一边打字,一边又点开那张照片,放大画面里古树扭曲的枝桠,仿佛能触摸到岁月刻下的纹路。电脑屏保突然切换成她拍摄的另一张风景照,那是同样静谧却截然不同的清晨雾色,与此刻的绚烂晚霞形成奇妙的呼应,这一明一暗,恰似人生的不同境遇。她的嘴角微微上扬,回忆着拍摄时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甜蜜与自豪。
夏至的回复带着滚烫的温度:“我仿佛看见千万年的时光在画面里流淌!那些没有鸟雀的古树,恰似‘独孤求败’的剑客,在天地间演绎着无声的史诗。而你那句‘佳人倚岸赏奇景’,瞬间让整个画面‘画龙点睛’,你分明是误入仙境的‘谪仙’,与这片霞影定下了‘三生之约’!”
他此刻靠在沙发上,望着窗外的夜色,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董玲莹拍摄时的场景,想象着她举着相机,发丝在风中凌乱却眼神坚定的模样,嘴角不自觉扬起。茶几上的相框里,是他去年在青海湖拍摄的照片,湛蓝的湖水与此刻手机里的霞影湖,隔着时空产生神秘的共鸣。这跨越空间的呼应,恰似王勃笔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壮阔,又似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绘的那种跨越时空的永恒之美。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为能遇到董玲莹这样志同道合的人而感到庆幸。
董玲莹的脸颊烧得通红,仿佛晚霞透过屏幕落在了脸上。她急切地敲击键盘:“太对了!我站在湖边时,感觉时间‘凝固成琥珀’,连呼吸都怕惊扰了这份壮美。说起来,你写诗时有没有过灵感‘排山倒海’,手速跟不上思维的癫狂时刻?”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跳跃,指甲与按键碰撞出清脆声响,像在弹奏一首激昂的乐章。窗外的风突然变大,吹得窗帘猎猎作响,却丝毫没有分散她的注意力,此刻的她,宛如《聊斋》中痴迷诗书的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她的眼睛紧紧盯着手机屏幕,期待着夏至的回复,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何止癫狂!” 夏至的文字带着破屏而出的激情,“有次在暴雨中,惊雷劈开云层的刹那,诗句像‘钱塘江大潮’般汹涌而来,我在便利店借笔,在购物小票上‘奋笔疾书’,店员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诗人’!对了,你创作时更偏重‘情感喷薄’,还是‘技巧雕琢’?”
他回想起那段经历,自己浑身湿透却浑然不觉,只为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脸上不禁露出一抹笑意,雨滴在玻璃窗上蜿蜒成河,与记忆中的暴雨重叠。书架上,他珍藏的《李贺诗歌集注》扉页微微泛黄,那些被反复翻阅的痕迹,见证着他对奇崛诗风的痴迷。这份痴迷,恰似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的执着,又似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的刻苦。他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在便利店奋笔疾书的模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董玲莹的回复如利剑出鞘:“情感是文字的‘灵魂之火’,技巧不过是‘锻造宝剑的铁锤’。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十四个叠字‘字字泣血’,无需华丽技巧,便能让千年后的读者‘肝肠寸断’。但巧妙的技巧,又能让情感‘如虎添翼’,就像给烈马配上‘宝雕鞍’。你更倾向哪种创作哲学?” 她想起自己创作小说时,常常为了一个角色的情感表达而反复推敲,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心血,书桌上堆满的稿纸见证了那些不眠的夜晚。抽屉里,珍藏着读者写给她的信件,那些温暖的文字,是她坚持创作的动力之一,这动力,恰似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拳拳之心,只不过她是为文学创作而坚守。
她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那些信件,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温暖,这些信件是她创作道路上的珍贵宝藏。
“我认为二者是‘阴阳相生’的关系!” 夏至的回复充满思辨的锋芒,“情感是‘江河源头’,技巧是‘河道疏浚’。李贺的‘鬼诗’若没了‘笔补造化’的奇绝想象,再炽热的情感也会沦为‘无源之水’。这就好比烹饪,情感是‘山珍海味’,技巧是‘独家秘方’,缺了谁都是‘食之无味’!”
他在说这些话时,脑海中闪过许多经典诗词,思考着它们是如何将情感与技巧完美融合的,手指不自觉地在书架上摩挲着《李长吉歌诗》的书脊。台灯的光晕洒在他的笔记本上,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新的创作灵感,字迹与窗外的月光一同流淌,这画面,宛如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静谧,只是他思的是文学创作的故乡。
他的目光在书架上的书籍间游走,试图从那些经典着作中找到更多的创作灵感。
“妙!” 董玲莹拍案叫绝,仿佛能听见对面的掌声,“那用典和对仗呢?我常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怕生僻典故成‘拦路虎’,又怕对仗不工整成‘跛脚鸭’。”
她想起自己曾因为一个典故的使用而纠结了整整一天,最后还是觉得不够满意,电脑回收站里躺着无数被删改的文档。书桌上的台历停留在某个日期,那是她完成上一部小说的日子,时光匆匆,却带不走创作的热情,这份热情,恰似精卫填海,永不熄灭。
她的眉头微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苦恼,回忆着那些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渴望能从夏至那里得到解决的办法。
夏至的回复带着智者的狡黠:“用典要像‘盐入清汤’,不见其形但品其味;对仗当如‘行云流水’,不必死守‘鸳鸯对对’。王维‘行到水穷处’,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暗藏‘草蛇灰线’,这才是‘大巧若拙’的境界!”
他一边打字,一边在书架上翻找王维的诗集,书页翻动间,夹着的银杏叶书签飘落,像极了诗中的闲云野鹤。窗外的月光悄悄爬上他的书桌,与台灯的光交织,为这场文学探讨增添了几分诗意,这诗意,宛如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清幽。
他的手指轻轻捏起飘落的书签,思绪随着王维的诗句飘向远方,思考着如何将这些创作技巧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话题如脱缰野马,奔入摄影艺术的原野。董玲莹化身激昂的演说家:“摄影是‘与时间的博弈’!拍霞影湖那天,我像‘猎豹潜伏’般屏息等待,每分每秒都在和光线‘斗智斗勇’。当最佳光线降临,快门声就是‘胜利的号角’!有时为等一束光,‘望穿秋水’三小时,个中滋味,堪比‘守株待兔’。蚊虫在耳边嗡嗡叫嚣,饥饿感如潮水般涌来,但只要想到那可能出现的绝美画面,我就像被钉在原地的雕塑,纹丝不动。”
她想起那段等待的时光,蚊虫叮咬、饥饿疲惫都没能让她离开,只为了捕捉那完美的瞬间,手臂上的红包和胃里的绞痛都成了勋章。电脑里的相册文件夹里,存满了她各个时期的摄影作品,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恰似《一千零一夜》中的神秘传说,等待被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