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ie 作品

第109章 “破晓”二代(第2页)

他知道,他们说的都对。当初在设计“破晓”一代时,受限于材料、技术和时间,他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如何最大化单发威力和射程之上,对于射速和火力持续性的问题,确实考虑得不够周全。现在,这个致命的短板,在第一次大规模的实战检验中,被毫不留情地暴露了出来。

“各位的意见,都非常宝贵,也非常中肯。”良久,陈默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笔,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沉稳而有力,“关于‘破晓’射速过慢的问题,其实在我设计之初,就已经有所预料。这主要受限于两个核心环节:第一,是供弹方式;第二,是能量核心的充能与释放机制。”

他走到指挥部中央那块临时充当战术板的白板前,拿起一支记号笔,动作娴熟地在上面绘制出了“破晓”一代的简易内部结构图。

“我们目前一代的供弹,虽然也设计了弹匣,但每一次的射击,都需要弹丸在重力和弹簧的共同作用下,落入预定的发射轨道。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而且在剧烈移动中,偶尔还会出现供弹不畅的问题。这是机械结构的物理瓶颈,很难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大的突破。”

“而更关键的,”他指着图中那个被他标注为“核心加速模块”的部分,“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是将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个单一的、大型的加速线圈上。每一次发射,都需要后方的储能电容进行一次完全的充能和瞬间的释放,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5到2秒。这就是造成射击间隔过长的根本原因。”

他的分析,清晰而透彻,让在场那些对技术不甚了解的军官们,也大致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那……陈默同志,”秦枫工程师站起身,他作为兵器工程领域的专家,立刻追问道,“针对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初步的改进方案吗?”

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了陈默的身上。

陈默转过身,看着白板上那张由自己亲手绘制的结构图,脑海中,那早已推演了无数次的、关于“破晓”二代的全新构想,在这一刻,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他深吸一口气,手中的记号笔在白板上飞快地移动起来,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充满了颠覆性的设计理念,伴随着他那平静而又充满了自信的声音,在指挥部内缓缓展开。

“首先,是供弹方式的革新。”陈默在弹匣和枪膛之间,画出了一个全新的模块,“我建议,我们可以彻底摒弃传统的、依靠机械弹簧的供弹结构。转而采用一种更先进、更可靠的全电子化供弹系统。”

他一边画,一边解释道:“我们可以在发射轨道的入口处,加装一个高精度的霍尔效应传感器,用它来实时感应弹丸是否已经就位。同时,在弹匣的出口处,安装一个由微型电磁线圈控制的、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的电磁阀门。整个过程由一块独立的微处理器芯片来控制。”

“当霍尔传感器检测到发射轨道为空时,芯片会立刻发出指令,让电磁阀门瞬间开启,释放下一颗钢珠弹丸进入轨道。当传感器检测到弹丸已经就位后,芯片则会立刻关闭阀门,阻止后续的弹丸进入。整个供弹过程,将完全实现自动化、电子化,供弹速度的理论上限,将只取决于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速度。这能将我们的供弹时间,从现在的零点几秒,缩短到零点零几秒,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全新的设计理念,让在场所有的技术专家,包括陆永安所长和秦枫工程师在内,都听得目瞪口呆,随即眼中爆发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光芒!

霍尔感应!电磁阀!微处理器控制!

这些在和平年代的自动化工业领域里常见的技术,竟然被陈默如此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应用到了武器的供弹系统之上!这种跨领域的思维和创造力,简直就是天才般的构想!

“妙!实在是太妙了!”陆永安所长激动得直拍大腿,他那张总是布满皱纹的脸上,此刻因为兴奋而泛起了红光,“用电子控制代替机械传动,这不仅彻底解决了供弹速度的问题,更大大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陈默同志,你这个想法……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然而,陈默带来的震撼,还远远没有结束。

“解决了供弹问题,接下来,就是最核心的——加速方式的改革。”陈默将白板上那个单一的核心加速模块,用记号笔重重地画上了一个叉,然后,在枪管的位置,画出了一连串紧密排列的小型线圈。

“我建议,我们可以彻底取消之前那个单一的大型加速模块。那个模块虽然能提供足够的推力,但能量转化效率低,而且产生的热量过于集中,严重限制了我们的射速和持续作战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新方案是——‘分段式电磁轨道加速’!”他一字一顿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自信,“我们将枪管本身,就设计成一条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独立的小型电磁加速线圈组成的、分段式的加速轨道!” “当弹丸进入枪管后,第一个线圈会瞬间通电,产生强大的磁场,将弹丸向前推动。就在弹丸即将离开第一个线圈的磁场范围时,第一个线圈会瞬间断电,而第二个线圈则会同时通电,继续为弹丸提供加速力。以此类推,弹丸在枪管中经过数十个线圈的接力加速,其最终的出膛速度和动能,将会达到一个比现在高得多得多的恐怖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