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孙铭教授的推测
“立刻准备采血设备!”孙铭教授的声音沙哑,但却异常的沉稳和有力,他对着身后一名同样被眼前景象惊得不轻的年轻助手,下达了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指令,“我需要立刻抽取病人最新鲜的血液样本,至少五管!进行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分析!” “是!”那名年轻的助手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立刻转身飞奔而出。
“等一下,孙教授!”站在一旁的方静医生见状,连忙上前一步,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和不解,“我们……我们这里还有之前为陈默抽取的血液样本,都用低温冷藏着,一直有保存。是不是……是不是就不需要再重新抽取了?他现在身体这么虚弱……”
在方静看来,陈默此刻的状况已经糟糕到了极点,任何一点多余的创伤,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孙铭教授闻言,缓缓地转过身,他看着眼前这位同样尽职尽责的女医生,那双布满血丝的老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语气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专业性。“方静医生,我知道你的顾虑。但是,你必须明白,病人此刻的状态,与你们几天前为他抽取血液样本时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他体内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条基因链,都在进行着一场我们前所未见的、剧烈的战争!几天前的血液样本,对于我们研究这场‘战争’的进程,固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它……已经‘过时’了!”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凝重:“我需要的是最新的、能够最直观地反映他此刻身体内部战况的‘前线情报’!只有将新旧两种样本进行最精密的对比分析,我们才有可能,从那千变万化的基因图谱中,找到那个该死的‘敌人’的踪迹,以及……我们反击的唯一机会!所以,之前的样本要留存,但新的样本,必须立刻抽取!”
方静医生听完孙铭教授这番话,身体猛地一震!她虽然是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但在病毒学和基因学这个领域,与眼前这位国宝级的泰斗相比,她还只是一个门外汉。孙铭教授的话,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她认知中的盲区。她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脸上露出了羞愧和了然的神情,重重地点了点头:“是!我明白了,孙教授!我立刻去准备最好的采血设备!”
很快,新的血液样本被成功抽取。那暗红色的、甚至比正常人血液颜色要深上几分的液体,在无菌试管中缓缓流动,显得异常的诡异。孙铭教授接过那几支承载着最后希望的试管,甚至来不及再多看一眼病床上的陈默,便对着身后那些早已严阵以待的学生们,以及方静医生,下达了第二道指令。
“立刻!马上!将我们带来的所有精密仪器,全部都搬到隔壁那间已经经过最高级别消毒的临时无菌实验室里!方静医生,麻烦你,将你们之前采集的所有样本,也都一并送过去!从现在开始,我要对病人的血液样本,以及那支缴获的注射器里残留的原液,进行最高级别的……基因序列对比分析!”
“是!”他身后的那些年轻人和方静医生,齐声应道,声音洪亮而充满了力量。
看着众人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般,高效而有序地开始忙碌起来,孙铭教授那颗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了一些。他再次转过身,看着那个依旧在病床上,因为极度的痛苦而身体不受控制地微微抽搐的陈-默,那双浑浊的老眼中,闪过一丝深深的不忍和怜悯。
他知道,这种源自基因层面的、细胞级的战争,其所带来的痛苦,是任何药物都无法缓解的,那是一种足以将钢铁意志都彻底摧毁的、来自灵魂深处的折磨。
“给他持续注射医用麻醉剂。”孙铭教授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疲惫,“让他……睡过去吧。至少,在他沉睡的时候,可以暂时摆脱这份痛苦。这场战争,会很漫长。我们……需要为他,也为我们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
接下来的时间里,孙铭教授和他那支由年轻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便如同扎根在了那间由几个大型活动板房临时改造而成的、戒备森严的无菌实验室里。他们几乎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疯狂的研究。
实验室的灯光,几乎二十四小时都未曾熄灭。里面,充满了各种精密仪器运作时发出的低沉嗡鸣声、离心机高速旋转时带来的轻微震动,以及学者们为了某个数据的细微变化而激烈争论的、压抑着的低语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混合了各种化学试剂的独特气味。
每一天,都有成百上千份从陈默体内采集的血液、体液甚至组织样本,被送入这个临时的“战场”。它们在显微镜下被放大万倍,在基因测序仪中被分解成最原始的碱基对,在超级计算机中被构建成一个个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三维分子模型。
孙铭教授,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更是将自己那早已不算硬朗的身体,彻底地投入到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科研战役之中。他几乎不眠不休,双眼因为长时间地盯着显微镜和电脑屏幕而布满了血丝,那双总是握着试管和培养皿的手,也因为极度的专注而微微颤抖。但他仿佛感觉不到丝毫的疲惫,他的大脑在高速地运转着,分析着每一组数据的变化,推演着那种未知病毒所有可能的变异路径,试图从那浩如烟海的基因信息中,找到那个唯一的、能够逆转战局的“阿喀琉斯之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陈默的状况,却丝毫不见好转。麻醉剂虽然能让他暂时陷入沉睡,摆脱那蚀骨般的痛苦。但他的身体,却依旧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地衰弱着。监测仪上,他的体重数据每天都在下降,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也在不断地减少。那张曾经还算清秀的脸,此刻早已瘦得脱了相,颧骨高高地凸起,皮肤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蜡黄色,仿佛生命之火,随时都可能熄灭。 这份沉甸甸的压力,如同无形的山岳,死死地压在孙铭教授的心头。
这天清晨,当第一缕熹微的晨光,透过实验室那扇小小的窗户,照亮了空气中飞扬的尘埃时,孙铭教授刚刚带领着他的学生们,完成了又一组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对照实验。